西江风|肇庆古代将领都有谁,能说出三个算你赢!
2018-10-29 11:48:16 端州发布
肇庆古代将领
主讲人:苏泽明,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会长、肇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这些将领的名字,均来自《肇庆人物》。可以说,他们既是肇庆历史名人,也是肇庆古代名将。肇庆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由于岭南在古代偏于一隅,中原进入岭南,大多经过肇庆,且肇庆是岭南文化发源地,扼两广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自古以来出现不少良将。 (全文6743字,预计阅读时间17分钟。)
1.士燮
▲士燮像
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封开一带)人。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
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而迁任卫将军,进封龙编侯。任交趾太守四十年。享年九十岁。著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
▲纪念士燮的梧州大人庙匾额
士氏家族是汉末三国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士燮及其三个兄弟共领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在岭南及越南历史上,士燮威望极高,不在南越王赵佗之下。后越南陈朝追赠士燮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士燮先祖为鲁国汶阳人,为躲避新莽末年的动乱而移居交州,经过六世到士燮的父亲士赐。。
士燮年轻时随颍川人刘陶学习《左氏春秋》,后被推举为孝廉,补任尚书郎,后被举为茂才,任巫县令一职。
▲东汉的交趾刺史部
士燮名义上是效忠于汉朝的交趾太守,实际上已成为割据岭南各郡的军阀。士氏的亲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职,士燮上表奏请任命其弟士壹兼任合浦太守,二弟徐闻县县令士䵋(音yǐ,见《字林》)兼任九真太守,最小的弟弟士武兼任南海太守。
容纳人才
士燮性格宽厚有器量,谦虚下士,中原的士人中前往依附避难的人数以百计,如袁徽、许靖、刘巴、程秉、薛综等。
归顺朝廷
士燮经常派遣使者奉送贡品到许都,正是天下大乱之时,而士燮没有放弃进贡的职责,朝廷为嘉奖特意下诏拜士燮为安远将军,封爵龙度亭侯。
归附孙权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归附,而吴巨却怀有异心,被步骘斩杀。此后,士燮被孙权封为左将军。
▲公元209年,三国时期地图
建安(195年—220年)末年,士燮将儿子士廞送至东吴为人质,孙权任命其为武昌太守,士燮、士壹在南方的儿子们,都被任为中郎将。
士燮常常向孙权进献各种香料和细纹葛布,其他如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象牙之类珍品。
得到越南人民崇敬
由于士氏政权曾统治部分越南领土,因此一些越南史家亦把士燮当作越南君主,称士燮为“士王”。
越南陈朝重兴元年(1285年),追封士燮为“嘉应大王”;重兴四年(1290年),加“善感”二字;兴隆二十一年(1313年),加“灵武”二字。最终谥号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越南的善感嘉应灵武大王庙
越南的史学家普遍认为士燮就是越南通诗书、知礼仪、成为文献之邦的功臣。士燮将汉字音韵译作越声,平仄都有一定方式,越人之所以能吟诗聊对,都是因此。
2.陈霸先
▲陈霸先像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
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557年—559年在位)。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姓氏为国名的皇帝。
陈霸先出身低微,受萧暎(映)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随任直兵参军,镇守宋隆郡,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太平二年(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
掌权后平叛之战主要有三:平王僧辩余部之战、平萧勃之战、平王琳之战。
救广州
大同十年(544年),卢子雄部下旧将杜天合、杜僧明等人因此发动哗变,叛兵包围了广州城,陈霸先在高要闻报,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火速救援,一战而解重围,杜天合、杜僧明等叛将被擒。
平定北越
大同十年(544年)冬,萧暎在广州病亡。次年(545年),梁武帝下达诏命任陈霸先为交州司马,领武平(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随新任交州刺史杨瞟前往交州讨伐李贲。陈霸先返回广州,召聚将士,备办军资。陈霸先与杨瞟等征讨大军于十二月抵达交州。经过三年苦战,终于除掉了以李贲为首的地方分离势力,收复了交、爱、德、利、明等数州(约今北越全境)。
称帝
▲南朝地图
萧方智在位期间“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于己”,受陈霸先控制。太平二年(557年)十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梁灭亡。陈霸先称帝,改元永定,国号陈,是为陈武帝。史称南朝陈。
驾崩
永定三年(559年)六月十二日,陈霸先病重。六月二十一日,陈霸先在璿玑殿病逝,享年五十七岁。遗诏追命临川王陈蒨即位。八月,群臣上谥号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同月,葬于万安陵(今江苏南京郊区)。
历史评价
▲陈霸先雕像
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
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南方经济,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历史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就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
陈朝建立以后,陈霸先励精图治,抚平战争创伤,迅速发展长江流域的经济,使之成为中华文明繁荣的中心。
轶事典故——鸭肉胜仗
▲鸭肉胜仗
梁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北齐大军进兵梁都建康,陈霸先想动员士兵,鼓舞士气。然而士兵个个饥饿不堪,根本无法出战。就在陈霸先一筹莫展的时候,陈蒨奇迹般的送来了三千斛米、一千只鸭。陈霸先大喜过望,立即命令煮熟,发给每个人一包用荷叶裹的饭,中间夹着几块鸭肉。士兵们填饱了肚子,振作精神,拼死一搏。最终,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最终以南方政权的获胜而告终,南方战士们竟然在一块鸭肉的鼓舞之下战胜了南下的蛮族铁骑。
▲讲座现场
3.苏章
▲苏章像
苏章(?~937年),广东封川(今封开县)人。后世以“天才军事家”来介绍他。少事“五代”南汉主刘隐牙将,性忠耿有勇力。唐乾宁三年(896年)从征谭宏、卢琚有功,提升为衙内马步军部指挥使。
苏章,在封川以铁链沉于水中大败楚军的杰出战例,发展了《孙子兵法》。
战例一
天复二年(902年),讨伐卢延昌于韶州。刘隐率舟师出双石,适逢天大雾,昏暝如夜,韶兵四出,以铁缆系巨钩投舰中,士卒惊惶失措。苏章即引弓射杀楚兵数人,以巨斧击钩,钩皆断折,缆不能施,韶兵败退。时值江水暴涨,自清远峡以北江流湍急,粮运不继。又遇敌兵增援,刘隐屡战屡败,在班师途中,遭韶兵袭击,便舍舟而走。刘隐马毙,苏章以所乘之马让与刘隐,自己步行殿后,韶兵不敢追赶。
战例二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8月,刘岩即帝位,命苏章掌管禁卫诸军。南汉大有元年(928年)3月,楚大举水军击南汉,围攻封州,击败汉师于贺江,溺死千人。南汉主刘岩遣苏章领神弩军三千,战舰百艘救援封州。苏章以两铁索沉江中,系巨轮于岸上,筑堤隐蔽,轻舟逆战,佯败而遁,楚兵中计追逐,堤上汉兵挽轮举索锁楚舟,以强弩夹江发射,尽杀楚兵。
苏章骁勇善战,行军有法,为一时名将。他有子5人,俱为中郎将,豪侠任气,所为不轨,号“五狼将”。时有人告其谋逆,5子均被处斩。他因屡立战功免于问罪,但抑郁成疾,于南汉大有十年(937年)卒。
4.李托
李托(?-约971),封川(今封开县)人。小时喜欢骑马射箭,深得南汉主刘岩赏识,被任为内府局令(宦官)。刘鋹(原名刘继兴)立位后,李托为了进一步得刘鋹宠信,把自己的两个养女送入后宫。李托因此得到重用,加为特进开府仪同司、六军观军容使、骠骑上将军、内太师。但李托与另两名宦官龚澄枢、蒋崇誉狼狈为奸,用酷刑欺压百姓,经常造事生非陷害老将,以致很多老将都被杀害。
▲讲座互动环节喜获奖品的听众
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三年(970年)9月,出兵征南汉。刘鋹命李托往韶州助都统李承渥筹划守兵之计,李承渥以大象摆阵于莲华山下。宋军统帅潘美命令用强弓射杀,大象反践,南汉军大败。李承渥在战中死亡,李托逃回广州。宋开宝四年(971年)2月,宋兵攻打广州城,刘鋹尽焚府库。李托兄弟2人及文武官97人被捉拿,500余官宦被斩杀。不久,宋太祖命斩李托、龚澄枢、蒋崇誉等于千秋门外。
宋军接连夺取南汉的贺州、昭州、桂州和连州。刘鋹高兴说:“昭、桂、连、贺四州,本属湖南,宋军依然已经夺取就应该满足了,不会再南下攻打南汉。”其愚昧大多如此。同年十二月,宋军夺取韶州。次年(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军节节进逼,刘鋹挑选十几艘船,满载金银财宝及嫔妃,准备逃亡入海;还没出发,宦官与卫兵就盗取船舶逃走,刘鋹只好投降,南汉灭亡。
5.陈璘
▲陈璘像
陈璘(1532年—1607年),字朝爵,号龙崖,韶州翁源县(今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人,明代将领、抗倭英雄。
陈璘先于嘉靖末年屡平广东贼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璘出征朝鲜,于露梁海战中痛击日军,立下援朝第一功。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参与播州之役,先击破杨栋梁军,后歼灭四牌、七牌贼军,攻破青龙囤,致使杨应龙自焚。晚年又平定苗民,为边境治安立下功勋。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死后,赠太子太保,荫封为百户。
万历初年,陈璘又先后平定高要邓胜龙叛军和揭阳山贼钟月泉,因此升任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万历二年(1574年)三月,因张元勋部将李诚立攻打潮州府贼寇诸良宝战败,总督殷正茂临时授予陈璘参将职,让陈璘统帅一支部队,平定诸良宝后,陈璘被授予肇庆游击将军,调任高州参将。
罢官
▲陈璘的旗舰
万历四年(1576年)十一月,陈璘因跟随总督凌云翼征伐罗旁山瑶民有功,升为副总兵,代理东安参将事宜,不久后贼匪余孽杀死官民,陈璘奉命平定。这时东安刚刚安定,陈璘大兴土木,营建寺庙,役使他的部下,并且勒索他们出钱。士兵们都被激怒了,于是发生暴乱,抢劫州县,被巡抚御史罗应鹤上奏朝廷,朝廷下诏剥夺了陈璘的官职。不久暴乱平定,陈璘改任狼山副总兵,不久再次被罢官。陈璘罢官后,虽然朝廷中很多人爱惜他的才干,却不敢举荐他。
抗倭援朝
▲《陈璘受降图》 坐在马上接受倭寇的投降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璘升御倭总兵官。时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大撤退,陈璘令部下邓子龙和朝鲜将领李舜臣于丰道上截击敌人,结果二人双双战死,陈璘又派陈蚕、季金率军支援,痛击倭寇,日军大败。陈璘挥师西进,毁倭船七八百艘,斩溺倭兵两万余人,将倭寇首领石曼子击败,生擒倭帅平正成、平正秀并处死,并与陆路明军夹攻顺天日军,取得了露梁海战的彻底胜利。
葬于云浮市云安县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五月,改派镇守广东,同月八日去世。先因为平定播州有功,加封左都督,世袭指挥使,后又因平定苗民有功,赠太子太保,再次荫封为百户。赐予“祭葬”(国葬的一种),葬于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六都镇莲花山。万历皇帝还恩准在陈璘的故乡广东翁源龙田村建造“龙田城”,城内设“太保祖祠”和“太保祠”。
人物成就
▲陈璘雕像
陈璘一生主要有三大功绩:
一是平定两广的匪患,并落籍粤西云安县(时称东安县),为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二是统领水师抗倭援朝,尤其是露梁大捷一仗,中朝联军大败日军,成为世界海战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让日倭此后二百年不敢觊觎中华;
三是平定播州苗民叛乱,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伍百吉
伍百吉(生卒年不详),高要莲塘镇吉和村人。自小居家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因盗案受官司牵连,逃匿山林。原粤剧戏班武生出身。清咸丰四年(1854年),响应佛山天地会领袖李文茂、陈开的号召,加入“天地会”组织,为高要“天地会”首领。与伍百福(百吉弟)、苏色秀、麦天六等人组建红巾军,自称都王元帅。并与何丙(富湾人)、陈潮(金利长坑人)、碧青(肇庆宝月台僧人)等人联系和配合。
揭竿而起
▲图城西清真寺后面的山就是龙顶岗
清咸丰四年(1854年)7月12日,在“桥寮山”举旗起义。率部沿新兴江而下,横渡西江先攻克龙顶岗,后围攻肇庆府,为清军炮击所阻。后有外攻内应,经过一天战斗,攻入肇庆府城,吓跑县令黄庆护,活捉巡道李敦业,从监狱放出了“犯人”,打开粮仓救济贫民。还与佛山、梧州等地取得联系,使肇庆成为两广起义军的联络中心。9月中旬,佛山起义军数千人,船百艘,泊于肇庆江边,并在塔脚后街琼花会馆与肇庆起义军欢庆和商讨军事。11月,肇庆起义军大败清军于七星岩水月宫。12月中旬,以伍百吉为首,分成15支队伍,在东教场召开迎春盛会,十分热闹。
兵败被杀
咸丰五年3月,起义军分头出兵攻打禄步、大湾、新桥、白土、广利,捷报频传。4月6日,清军都司黄彬、千总苏海率兵从南海九江驱舰西上,进攻肇庆红巾军。由于内部分裂,肇庆被清军攻陷。红巾军将领及其家属大部分被杀,伍百吉和碧青僧人的家产被没收。
7.张国梁
张国梁(1823-1860),字殿臣,高要沙浦(今属鼎湖区)苏坑村人,初名嘉祥,江湖外号“大头羊”。清军两次围困太平天国天京之江南大营统帅名将。
年轻时为凶犯,逃据山泽为盗,不妄杀。曾至越南,后归镇南关。按察使劳崇光闻其名招降之,以助剿匪。太平天国起,曾随向荣援救湖南,迭破太平军于醴陵、益阳、湘阴、武昌皆靠他收复。1860年战死。
抗击太平军
1853年,清军建江南大营于南京孝陵卫一带,张国梁为大营主要战将,常与太平军作战,屡立战功,1855年升总兵。次年4月,以太平军破清军江北大营,奉命率兵勇2400名赴北岸,连占江浦、浦口(今均属南京市),阻遏太平军南渡之路。
在围攻以天京为中心的太平天国占领区中,张国梁是清军的一员悍将,往往接受危难任务,他曾数度负伤而侥幸免死。
客死异乡
咸丰六年(1856年)清朝重建已经崩溃的江南大营,张国梁以钦差帮办大臣的身份协助钦差大臣和春统领江南大营,围剿太平天国。咸丰八年,张国梁任江南提督。咸丰十年(1860年)底,太平天国主将李秀成、陈玉成等齐集南京城外,出动五路大军合攻江南大营。清军全线崩溃。张国梁竭力压阵,但无法阻止部下败退,狼奔豕突,蜂拥逃命。在向镇江逃奔途中,于丹阳骑马渡河,落水毙命。
忠王李秀成命力士突入清军溃卒中,猝击张国梁,张国梁被创大呼,入尹公桥下而死。秀成入丹阳,命收国梁尸,曰:“两国交兵,各忠其事。生虽为敌,死尚可为仇乎?以礼葬之下宝塔。”
8.吴应科
▲吴应科
吴应科(1859—?),原名天保,英文名字:Woo Ying Fo,广东四会县会城镇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14岁时,清政府选派第二批幼童赴美国留学,吴应科应考入选。
1881年,吴应科尚未毕业即提前归国。旋奉派入福建马尾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学习海军,为该学堂第八届驾驶班学生。毕业后,派入北洋差遣,积功赏五品军功,拔补把总。
参加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
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八日,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大战,吴应科随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铁甲舰参加了海战,表现极为出色。李鸿章酌保海军出力员弁10人,吴应科得免补游击,以参将尽先补用,并赏“扬勇巴图鲁”勇号。赏戴花翎。二十一年(1895年)初,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其武职实缺亦随其它幸存军官被清廷全部裁撤。
这场海战中,中方共有十一名留美幼童参战,阵亡三人,负伤一人。担任定远舰的英国顾问泰勒回忆道:海战时,(吴应科)在硝烟弹雨中,他本可以藏身在炮塔之中,但他挺身屹立在甲板上,正当其时,他身旁的一位水兵被炮弹轰毙,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战后,吴应科被清政府授予巴图鲁称号(满洲第一勇士),但他愤怒地把政府颁发的勋章扔进了浊浪滔天的大海,以示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
海军中将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出任海军右司令两个多月即辞职。四年(1915年),又任北京政府交通部综核司司长。次年辞职,隐居北京。此后下落不明 。
民国时期曾任海军右司令(海军中将衔)、海军部参议、总统府(黎元洪)咨议、接收威海卫参赞等职。
后其故居被称为“将军第”。
将军第
▲位于四会市城中街道城南社区南门直街,吴应科故居,又名“将军第”
吴应科故居,又名“将军第”,位于城中街道城南社区南门直街。建于清代。原有门楼、围墙、两座三间两廊结构青砖屋和一座廊屋。现存门楼和一座廊屋。门楼,坐西向东,单间,宽3.3米,高4.5米,建筑占地面积14平方米。吴应科故居是四会近现代重要史迹,四会市文物保护单位。
▲嘉宾合影留念(肇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朱英中等嘉宾出席了本期讲座)
“西江风”系列人文社科讲座由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端州图书馆共同主办,至今已举办二十二期。有意参加讲座的市民,可关注端州图书馆有关日程安排,或通过“端州发布”公众号阅读讲座精华内容。
来源: 端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