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端州教育而言,这十年是不同寻常的十年。端州区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以超常规的思路、大变革的气魄、大手笔的投入、加速度的推进、规范化的管理,推动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跨越发展,教育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全面增强,开创了端州教育投入资金最多、建设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
近年来,端州区高规格、高质量完成了广东省教育强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等多项创建工作,全区教育综合水平全面提高。面对城市化建设加快对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端州区统筹规划教育布局,将保证教育发展用地、新建扩建学校、解决学位紧缺和缓解大班额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予以优先规划和建设。政府投入资金近2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和综合楼、宿舍等19所,新增学位17880个。

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中部。图源:肇庆市第一中学
2013年,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中部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师贺丽作为第一批“开荒牛”,对于初到学校时的校园环境,她还历历在目。她说:“我刚入职的时候,高中校区周边还是农田和菜地,校园里面的基础设施设备还有一部分是处于需要完善的过程当中。”近十年过去了,贺丽也见证着学校近十年的迅猛发展与巨大变化。“十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在硬件方面更齐全、更先进了,新建了一批功能场室,如心理室、创客室、琴房等,校园的环境越来越靓丽,越来越温馨和舒适。”端州区优化教育调整布局,加快不同区域、不同板块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按照“1年调整,3年全面完成”的思路,对市第十二中学、市第七中学等7所学校进行布局调整,端州区普通高中的布局发生质的变化。以睦岗片区为例,目前新建、在建的肇庆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祥和校区、肇庆市第十六小学睦岗校区(八中改造项目)、肇庆市第一中学睦岗校区、肇庆实验幼儿园(睦岗分园),已经实现一中、一实、十六小、实验幼等优质教育资源全学段、全面覆盖睦岗片区。今年9月,作为睦岗街道第一所公办幼儿园,肇庆实验幼儿园睦岗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从2010年,端州区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目前已经组建了12个教育集团。通过“强校带弱校、名校并新校”的办学思路,发挥龙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实现了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十年前,端州区出头小学是唯一单级单班的公办农村学校,学校场室墙面及设备残旧简陋,家长们都想办法让孩子到其他地段的学校上学。2021年出头小学经过大改造,并纳入肇庆市第十六小学集团管理,成为该校星湖校区。家长们欣喜地发现,如今周边地段的生源都争先涌入报读这所迎来蝶变的美丽校园。

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星湖校区(新建)。图源:肇庆西江网肇庆市汇星小学新华校区由原黄岗镇新华小学改造,当年学校仅有一幢教学楼和一幢两层的办公用房,改建后,该校成为汇星小学集团校之一,秉承集团“六年润泽一生”的办学宗旨和“向阳而生”的办学理念,校区实现办学规模和办学成效双飞跃。汇星小学集团不断激发优质教育“聚变效应”,捧回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集团化办学中资源共享、特色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得到社会、家长与学生的认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内均衡覆盖。2021年,肇庆市第一中学、肇庆市第十六小学、肇庆市汇星小学等3个教育集团上榜“广东省首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2022年,肇庆市第十五小学、肇庆实验幼儿园和肇庆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正在参选新一批全省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肇庆市十六小蓝田校区。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今年秋季新投入使用的肇庆市汇星小学景德校区。伍泳燕 摄
肇庆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的发展,也正是十年来端州基础教育发展的缩影。肇庆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梁雄斌介绍,十年间,除了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的不断升级和完善,肇庆市第一中学的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也逐年攀升。梁雄斌介绍:“十年前一中只有3000名学生,如今已达到了5600多名学生。十年前我们只有一个校区,如今已经有三个校区并成立了教育集团。这十年间,学校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和被评为肇庆市首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
端州区在省内创新实行特色德育管理模式,建立了10类13所德育活动基地,各学校借助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四个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文学节四大品牌活动浓墨重彩,孩子们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锻炼才能、发展特长的舞台。同时,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品牌、打造本土文化教育品牌、打造“高品阅读”“高品艺术”特色品牌,全区素质教育工作进入了由注重数量规模转向注重内涵发展。一大批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

端州区黄岗小学开展特色劳动课,把“非遗”搬进课堂,让学生体验端砚制作技艺,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感受端砚技艺人的工匠精神。罗婉靖 摄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实施,围绕“五育并举”,各学校在课堂提质、课后服务等方面不断开展多元化教育拓展服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和兴趣社团,例如黄岗小学、沙湖小学开设端砚工艺特色讲座、百花小开展戏剧粤剧传统文化课程等,既丰富了学习内容,也构建起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完整的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端州区“双减”工作经验三次在全省进行经验分享。肇庆市颂德学校开展“劳动促成长 美好勤创造“劳动教育活动。
孔令滨 摄
以肇庆市第十五小学为例,该校的校本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发展型三类。基础型课程以常规课堂教学为载体,主要有高品阅读课程、心育课程、花式跳绳和趣味艺术等内容。拓展型和发展性课程,主要以430课后服务为载体,以拓展学生的课外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目标。“这些课程设置综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贯彻落实了‘五育并举’的要求,把多维度内容融入课后服务之中,使课后服务变得丰富,充分展示了教育的温度。”肇庆市第十五小学校长陆宗远介绍。
“我觉得这几年校园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校园文化越来越丰富,教师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老师们非常主动地和家长沟通,让我们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感到很满意。”家长黄女士对这些年端州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轮岗交流,激发师资活力。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血液”,其流动性显得尤为重要。端州区采取“校长教师定期双向交流”“骨干教师轮岗”“支教援助”“城乡联动”等多样化交流方式,“激活”了师资一盘棋。近年来,端州区试点推行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三年来有200多名教师成功竞聘到区内其他学校的岗位,缓解了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扎堆的现状,更进一步优化了各校的师资配备。端州区教育局人事股股长温浩宇介绍:“‘区管校聘’是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激活教育用人机制的有效措施。通过改革,有效缩小了学校之间的师资差距,推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区管校聘”的得益者,肇庆市第四小学教师梁建敏坦言:“‘区管校聘’激活了教师群体内在潜力,能够让教师更加惜岗、敬岗、爱岗。”

肇庆市第四小学梁建敏教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英语课。罗婉靖 摄
强师振教,培养教学主力。我区坚持规范高效开展教师培训和培养工作;大力推进“强师振教”工程;坚持“一年一主题”师德教育活动;创建“区本、校本、师本”三级培训体系;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协作关系,郭其俊“全国名校长工作室”在端州成立。十年间积极培育省、市、区各级名师工作室147个,名校长工作室29个。新增正高级教师11名,高级教师505名,一级教师1089名。教师队伍中获得“南粤”系列等优秀称号的23人,特级教师11人。强化教研,形成教改合力。以片区为单位形成区域紧密型办学资源联盟,教师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捆绑式开展学科教研活动。近十年,区属学校获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的课题超过400个,涉及德育、学科教育、信息技术、幼教、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加快提升民办学校教学水平,对教研活动给予业务指导,对职称评定与公办教师一视同仁,全区教育科研形成了“教师积极参与、管理规范有序、实验效果显著”的良好局面。十年的光阴,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来说也许不长,但十年带来的变化却可以翻天覆地。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端州教育将一如既往致力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勇毅前行。
来源:端州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