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金渡这张花席织了数百年,承载了许多人的记忆~
2020-09-14 11:54:56 高要发布 多彩肇庆
高要金渡花席
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金渡花席对于很多老肇庆人来说
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活用品,
还是承载着童美好的记忆,占据重要地位,
也让人念念不忘。
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金渡花席编织技艺》视频
明代中叶,
高要金渡引进蒲草(也称芏),
开始以芏编织草席。
清朝时期,金渡草席已然名声在外。
故今天的草席又叫“金渡花席”!
上世纪70年代,达到历史辉煌时段。
90年代,
更精致美观的金渡花席开始出现。
△90年代初期牌坊广场摆放的花席市场(资料图片)
几百年来,一直畅销国内外。
(资料图片)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步
花席逐渐被替代或者淘汰
为赓续文化根脉,
2009年,金渡花席编织工艺
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渡花席已从日用品发展到艺术品,
或许这是一条新出路。
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人莫伟祥家里,
就是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基地。
二楼是存放芏和进行花席编织的场所,
三楼则用于展示金渡花席成品,
莫伟祥与妻子莫小囡仍以家庭作坊的形式,
开展金渡花席编织工作。
“现在以幼儿园儿童床上用品和本地婚嫁习俗用品为主,如有需求也会编织花席字画。总体而言,市场需求十分有限,家庭作坊足以应付。”莫伟祥表示,当遇到大批订单,会适当发动周边富余劳动力帮助编织。
莫伟祥是土生土长的金渡人,
12岁学会了独立编织草席,
22岁创建了金渡水边祥兴花席厂,
把金渡花席市场越做越大。
面对竹席、藤席产品冲击,他三次改良谋发展,分别是把芏染色编织出花席、把横纹编织改为横直叠接编织增加韧性和控制晒芏时间提高色泽,顽强坚守金渡花席的市场份额。
90年代,
他经营的工厂年营业额一度超过400万元,
成为当地知名企业。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
空调走进千家万户,草席逐渐被人们遗弃。
编织过程。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在高要区文化馆的指导下,
2014年,莫伟祥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人。
莫伟祥指导学生花席编织技巧。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早在1999年,
莫伟祥开始为爱好者、学生
传授花席编织技艺。
从那时起,每当有人前来请教
关于金渡花席文化或者编织工艺,
他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
月均传授次数至少2次。
莫伟祥向专家介绍花席。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谈及金渡花席后续发展,
莫伟祥一度陷入沉思,
顿时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
他认为金渡花席编织成本远超市场价值,走高端的工艺品路线会更加合适。目前,市场上开始出现用花席装饰的手袋、鞋子、匾额等产品,既美观又耐用,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能够提升产品价值。
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目前我市一共有两位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人,分别是莫伟祥和何冠醒,他们在不同的学校成立了传习所,每年定时向学生们传授文化与工艺。此外,高要区文化馆充分利用省、市、区相关文化活动,尽量安排传承人现身展现并讲解金渡花席的文化和工艺,提高群众认知,吸引人们关注,让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让我们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文化根脉。
如今,这些老工匠人越来越少
却也因老一辈手艺人的坚守和创新
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文脉记忆
祈望这个肇庆老字号在云端上接力传播,
将这项“百年工艺”保留传承下去!
来源:高要发布 多彩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