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封开,也叫广信!
广府民系起源于广信!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2020-03-28 09:36:25 封开要闻 西江日报
其实,
“广信”
作为优质的文化符号和地域标签,
蕴含丰富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资源。
▼▼
广信文化作为广府文化的根脉,具有多元性、原生性、集聚性以及先进性的特质和风格。在200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信文化以其较高的文化势能,不断向外辐射,加速了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广府民系的形成,为两广之间的区域联系以及实现经济和空间优势互补提供了文化支持。 ▲封川古城(国画)。作者:陈达潮 ▲《五马巡城舞》 ▲ 韦石明 摄
传承千年广府文脉 ▲ 图源 《人文封开》 这里曾是岭南地区最早的首府 是粤语的发源地 ▼▼ 语言学家罗康宁在《粤语的文化价值》中强调:“虽然广州话没有全浊音,但粤西、桂东一带的粤语,是有全浊音的。”今天的“封川话”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汉语“浊塞音”的声母系统,这是粤语起源于封开的直接证据。同样,很多浊音的读法也存在于梧州话中。 2011年,史学文化界对此初步达成共识:“广信(今封开、梧州)亦成为最早的广府首府,岭南古都。”岭南古汉族最早形成的民系——广府民系,并不是人们过去所认为的迟至南宋末年珠玑巷开基的,而应该提早1000多年,已在广信作为岭南文化古都之际便形成了。珠玑巷开基的仅是这个民系后来融入的一部分。否则,无以解释在南宋之前,活跃于两广的、操着今日白话的粤人属于哪个民系或民族。 ▲老牛阿杰 摄 近年来,随着对古“广信”的研究,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据此,一些学者以行政区划来解释“广府”,认为“广府”即“广信府”。经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在今广西梧州和广东封开一带。汉武帝平南越,于广信设立交州首府,统领南方9郡的交趾刺史部近400年之久,广信的主要区域是粤语区域,其中西江流域是粤语的主要分布区域,其粤语与广州话的共同特征较其他粤语区域明显。可见,广信对粤语的形成与广府民系的形成影响至深。 这里曾是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要地 先后涌现一批又一批人才 ▼▼ 专家考证,东汉时,印度佛教,以至海外各国的文化、亦多自越南河内以及广东的徐闻、合浦与番禺等地的港口传入,而扼西江要冲的广信,遂成为中原学术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重心,从中原迁入的文人学者也在此著书立说,设馆授徒,传播汉文化,开启了岭南文化。 ▲封开古村落—杏花十二座。 史料显示,秦代统一岭南后,中原汉族的移民通过湘江、漓江和潇水、贺江两条水路进入岭南,并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使岭南大片土地获得了开发,广信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岭南文化荒凉开始改变,广信先后涌现出了一批经学、佛学的大师,开岭南学风之先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岭海儒宗陈钦、陈元父子和中国传佛第一人牟子,以及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等大文人。
潇贺古道:对接海上丝绸之路 这里曾是 海上贸易最大集散中心,通过“潇贺古道”,潇江、贺江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紧密相连,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主体,海丝货物往来徐闻、合浦与长安等地,这是必经之路。 如今 ▲广信塔 封开县供图
这里曾是必经之地
潇贺古道是唯一的路上通道
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的层叠群山被统称为“五岭”,五岭一直是南北交通的天然阻隔,对于古人而言,翻越五岭最好走的是潇水至贺江一线。史书记载,秦朝两水干流之间修筑“新道”,联结湘水、潇水、富江、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连为一体、为楚越交往打开通道,这条通道也被称为“潇贺古道”。 “汉代时海外及广东的东西要运到京城,封开是必经之地,潇贺古道是唯一路上通道,发挥巨大作用。”封开县文史专家陈楚源对封开历史如数家珍,他介绍当时沿贺江北上,到达贺江源头富川而穿过“潇贺古道”,到达湖南道县之后再沿着潇水北行,入湘江,再过洞庭湖,进到长江,然后溯汉水北上,可以抵达古都西安;沿贺江南下,入西江,再从四通八达的珠江水系,可以抵达两广的许多地方,从徐闻、合浦出海。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这条通道不断南传,海外文化和贸易进口货物,亦由此道北上。 ▲潇贺古道(摘自2014年6月30日出版的《南方日报》) 此外,西江封川河床还出土了大量中外古币,包括东汉古钱币货泉、越南古币洪德通宝、日本古币宽永通宝,以及明代丝绸、来自海外的祖母绿等奇珍异宝。“不过在汉唐之后,从南雄新开古道之后,潇贺古道不复往日辉煌。”陈楚源说。 而在封开县南丰龙湾贺江古水道旁,也留下了那时候繁华的印记。古代船只在河中行驶,常需要纤夫拉船,而在南丰龙湾贺江古水道旁的岩石上,留下了纤绳磨出的道道深沟,南丰镇古码头的石阶还留存着古老的碑刻:“官渡建设不准在此摆卖”。这一切都说明了当时河运的繁忙和商贸往来的频繁。
来源:
来源: 此文为活动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