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桥洋篮里的乡愁:念之难忘 挥之愁长…
2022-07-23 17:13:22 高要融媒
出单、拣货、打包、贴单……
在新桥旧圩的一家竹器店里,
店主徐柏毅夫妇和聘请的阿姨们
正忙着把当天接到的网络订单分装好,
准备在下午的时候一并派发出去。
店铺不大,是老式的骑楼旧铺子,
里面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竹制品,
各种尺寸的箩筐、竹艺小灯笼、
簸箕、凉帽斗、提篮等等。
店铺里间,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
一部手机以及一台快递单打印机,
徐柏毅的网店就这样开了七年。
2015年刚好是电商物流正发展起来的时候,徐柏毅便想着,或许可以把家乡的洋篮编织工艺品在网上平台上销售出去。 抱着这个想法, 徐柏毅开始了市场调查, 发现新桥实体店铺销售的竹制品 价格远远低于网上的其他同类商品。
于是,
徐柏毅便利用这一价格优势,
先后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开了网店,
从此打开了新桥洋篮网络销售的新篇章。
▲ 以上图片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彦成 摄
作为高要旧“四大圩镇”之一,新桥圩在最繁华的时候,新桥骑楼街两旁商铺林立,吸引着周边四乡的人来此“趁圩”。如今,新桥大多数销售竹编洋篮的商铺也都汇聚于此,这些商铺既在自家中编织洋篮,也从周边居民手中收购竹制品,通过商铺经营出售。如今这些商铺也不再满足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开始向线上进行转变。据粗略统计,新桥圩镇已有近20家经营竹编洋篮的店铺走上了电商这条路子。
▲ 资料图片
在新桥旧圩的另一处,
何先生也在经营着一间竹艺品店。
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
何先生决定留在家乡发展,
记忆中各种各样、制作精美的竹编制品
再次占据他的世界。
一直以来,新桥洋篮的盛名远播,
加上附近居民大多都是竹器编织手工艺人,
在货源方面完全不用愁,
还能进一步发扬家乡的洋篮编织技艺。
“目前来说,我们在网店挂出来的产品大概有40多种,销售情况还不错。有时候还会根据客人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何先生说道。
听说,在新桥镇,洋篮可是承载了好几代新桥人的回忆和梦想。走在新桥镇的大街小巷,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在门楼下或村巷中,姑嫂婶娘三五成群,围坐一起编织洋篮,笑拉家常消磨日辰。而她们手中这一“指尖上的舞蹈”工艺,正是新桥镇盛行的竹器编织技艺。
▲ 资料图片
▲ 资料图片
如今,
新桥洋篮编织技艺
已列入肇庆市级非遗项目。
传下来的不只是文化和技艺,
更有手艺人一生的经历和情感。
冯四妹是土生土长的新桥人,
从十多岁开始,
她便跟着父母开始学习竹编,
到现在已有四五十年的时间了。
冯四妹告诉记者,但后来随着时代和市场的发展,新桥洋篮渐渐没落了。如今做竹编的人已经很少了,更不谈是否能够做成规模。这个行业也面临着与其他手工工艺一样的传承问题。
“现在做洋篮的人很少啦,没人愿意做,也不容易学得起来,年轻人都不吃这个苦啦”。作为从事新桥洋篮编织业多年的新桥人,冯四妹依旧在坚守着往日的梦想,在新桥旧街,她经营着一家竹器店,空闲时候,搬个板凳,她就在店门前开始编织起来,除了自己想要编织的款式外,冯四妹还会根据客人的要求进行定制。
▲ 以上图片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彦成 摄
几条竹篾,
在灵巧的手指中上下翻飞,翩跹起舞,
闲谈间,一个竹制的工艺品
便在冯姨的手中诞生了。
岁月变迁,时光流转,这份记忆渐成乡愁,深深根植在无数手艺人的心里,念之难忘,挥之愁长。一项技艺,历代传承,百年不衰,靠的是无数手艺人对这份乡愁的坚守,更是无数高要人自发的保护与推广。或许,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桥洋篮能“跃”上云端,走进更多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让这一百年技艺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高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