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百年新桥洋篮里的乡愁:念之难忘 挥之愁长…

2022-07-23 17:13:22 高要融媒

出单、拣货、打包、贴单……

在新桥旧圩的一家竹器店里,

店主徐柏毅夫妇和聘请的阿姨们

正忙着把当天接到的网络订单分装好,

准备在下午的时候一并派发出去。

图片


图片


店铺不大,是老式的骑楼旧铺子

里面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竹制品

各种尺寸的箩筐、竹艺小灯笼、

簸箕、凉帽斗、提篮等等。


图片

image.png

店铺里间,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

一部手机以及一台快递单打印机,

徐柏毅的网店就这样开了七年。



图片
“刚开始的时候订单挺少的,后来慢慢地就把店做起来了,现在属于销售淡季,但每天基本上都有200个订单。”徐柏毅说,自己算是新桥圩镇上第一批从事洋篮网络销售的人。

2015年刚好是电商物流正发展起来的时候,徐柏毅便想着,或许可以把家乡的洋篮编织工艺品在网上平台上销售出去。




图片

抱着这个想法,

徐柏毅开始了市场调查,

发现新桥实体店铺销售的竹制品

价格远远低于网上的其他同类商品。


                       
图片
图片

于是,

徐柏毅便利用这一价格优势,

先后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开了网店,

从此打开了新桥洋篮网络销售的新篇章。


图片
图片

 以上图片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彦成 摄


作为高要旧“四大圩镇”之一,新桥圩在最繁华的时候,新桥骑楼街两旁商铺林立,吸引着周边四乡的人来此“趁圩”。如今,新桥大多数销售竹编洋篮的商铺也都汇聚于此,这些商铺既在自家中编织洋篮,也从周边居民手中收购竹制品,通过商铺经营出售。如今这些商铺也不再满足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开始向线上进行转变。据粗略统计,新桥圩镇已有近20家经营竹编洋篮的店铺走上了电商这条路子。


图片

 资料图片

图片


在新桥旧圩的另一处,

何先生也在经营着一间竹艺品店。

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

何先生决定留在家乡发展,

记忆中各种各样、制作精美的竹编制品

再次占据他的世界。


图片


一直以来,新桥洋篮的盛名远播,

加上附近居民大多都是竹器编织手工艺人,

在货源方面完全不用愁,

还能进一步发扬家乡的洋篮编织技艺。



图片
就这样,何先生把当地老一辈手艺人编织的竹器一一收购起来,放到了自己的网店上进行销售。

“目前来说,我们在网店挂出来的产品大概有40多种,销售情况还不错。有时候还会根据客人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何先生说道。




图片


听说,在新桥镇,洋篮可是承载了好几代新桥人的回忆和梦想。走在新桥镇的大街小巷,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在门楼下或村巷中,姑嫂婶娘三五成群,围坐一起编织洋篮,笑拉家常消磨日辰。而她们手中这一“指尖上的舞蹈”工艺,正是新桥镇盛行的竹器编织技艺。


图片

▲ 资料图片



据史料记载,编织手工业在新桥地区向来盛行,约有大半居民从事。竹织品的种类有洋篮、雨帽等,款式繁多,洋篮多供出口。编织雨帽较洋篮早,始于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而洋篮始创于清朝后期,由新桥竹器工匠邓福首创,由于远销海外,专供出洋,故称“洋篮”。原只有“坎箩”一种,是时欧美各国的商人来华经商,对本地方竹篮很兴趣,大量购买,后便设计出圆形、方形、椭圆形各种款式,“坎箩”也改进成套盒式的,五个为一套,以大藏小,次第藏之,名为“五头盒”。1918年,新桥墟专门设有商店经营洋篮生意。商人们购进洋篮后,再加工装饰,然后运销欧美各国,获得甚丰。编织手工业成为新桥地区人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新桥的竹器编织选择上等的竹料,刮青开边,晒成蜡黄色后,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根据需要,有的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还需要涂上硝酸,画成花纹,或染色加工,然后编织。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织身、插花、烧花、喷漆、绞口等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洋篮既可供摆设观赏,又可盛糖果、水果等,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图片


至清末时期,战火频仍,致使洋篮出口停滞。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股春风,为洋篮延续传承带来了生机和希望,新桥洋篮再度迎来鼎盛时期,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动了千家万户走上了致富路。洋篮产品的种类从最初的40种增加到2000多种,竹编原材料也从最初单一的竹扩展到木、芒、柳、金属、树叶等多种材料进行混合编织。


图片

▲ 资料图片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曾经兴盛的洋篮工艺厂如今已经所剩无几。这项当初风靡海外的传统手工艺,也渐渐成为了高要几代人的记忆。如今,在新桥圩及其附近各乡村,大多数居民仍擅长竹器编织这一传统手工艺,当中有着老一辈手工艺人的坚守,也承载了不少新桥人的集体记忆。



图片

如今,

新桥洋篮编织技艺

已列肇庆市级非遗项目

传下来的不只是文化和技艺,

更有手艺人一生的经历和情感。


图片


冯四妹是土生土长的新桥人,

从十多岁开始,

她便跟着父母开始学习竹编,

到现在已有四五十年的时间了。


图片


冯四妹告诉记者,但后来随着时代和市场的发展,新桥洋篮渐渐没落了。如今做竹编的人已经很少了,更不谈是否能够做成规模。这个行业也面临着与其他手工工艺一样的传承问题。


图片
图片
    


“现在做洋篮的人很少啦,没人愿意做,也不容易学得起来,年轻人都不吃这个苦啦”。作为从事新桥洋篮编织业多年的新桥人,冯四妹依旧在坚守着往日的梦想,在新桥旧街,她经营着一家竹器店,空闲时候,搬个板凳,她就在店门前开始编织起来,除了自己想要编织的款式外,冯四妹还会根据客人的要求进行定制。


图片

 以上图片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彦成 摄


几条竹篾,

在灵巧的手指中上下翻飞,翩跹起舞,

闲谈间,一个竹制的工艺品

便在冯姨的手中诞生了。


图片
图片


岁月变迁,时光流转,这份记忆渐成乡愁,深深根植在无数手艺人的心里,念之难忘,挥之愁长。一项技艺,历代传承,百年不衰,靠的是无数手艺人对这份乡愁的坚守,更是无数高要人自发的保护与推广。或许,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桥洋篮能“跃”上云端,走进更多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让这一百年技艺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图片

来源:高要融媒

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