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肇城宋史丨肇庆是如何“跻身”为宋朝一线大城市的?

2018-04-04 09:47:03 肇庆映象

肇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是一个能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地方。


你·我·他,生活在肇庆这座城,我们的足迹伴随其共同成长,拥有同一份记忆。一段宋史所承载的肇城记忆不容忘却。专属于肇庆曾经的命脉,你是否曾仔细倾听?



而沸腾的古城宋史,是这里闪耀千年的开端。璀璨沧桑、朴实繁华,站在宋城墙的台阶回头看,好像看到肇庆千百年前的样子。



肇庆变全国一线城市


据《旧唐书》记载,在唐朝肇庆总共就只有5万人。但到了宋朝时,端州人口或高达17万,是唐朝时的数倍!究竟这个小城镇是如何发展成宋朝的一线大城市的呢?



“人口红利”不可忽视


为了增加人口,宋朝地方官员宣传移民、收编流民、鼓励生育。据史学家研究,宋朝时端州人口或高达17万,是唐朝时的10倍。



肇庆首创“桑基鱼塘”模式


肇庆东南板块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一到夏天发大水就淹。但在陈尧叟及其他乡贤的倡领下,肇庆修筑了榄江堤、横桐堤、金西堤等多条堤坝,用以挡住洪水,开发为农田或鱼塘

后来风靡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模式,可以说是大肇庆始创的。



广泛的筑堤造田,让横穿七星岩的西江支流变成了“沥湖”,到处呈现出插田种藕等热火朝天的农家乐景象


端州“市政府”的宋朝往事


到了宋朝,由于人口增多,原城区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部署而变得拥挤不堪。990年冯拯任端州知州,他决定把“市政府”办公地点迁到城西。直至包拯到了端州,才正式建起了“市政府”大楼。


△ 宋徽宗赵佶画像


1096年,赵佶被封为端王,四年后做了皇帝(宋徽宗),立刻将封地端州升为兴庆军,三年后又升为兴庆府


宋朝的“州、军、府”都是一个级别的,只有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和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才有资格叫“府”。在1085年,全国总共有240个州,但只有14个府。也就是说,能叫“府”的,都属于宋朝的一线城市了




端州升为“府”之后,宋徽宗将兴庆府改为“肇庆府”,意思指“喜庆从这里开始”,并亲笔御书牌匾。



一级领导人的孵化基地


岭南腹地肇庆是不少官员发挥才干的孵化基地,甚至“出过”两个皇帝。


冯拯


990年,32岁的冯拯主政端州。除了主持搬迁“市府”以外,他还推行了“括丁法”,规范管理人口。他曾上书陈情,遍数砚工辛酸,让朝廷停止了端砚的进贡。



62岁那年,冯拯“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充枢密使,进左仆射”。简单讲,就是当上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政治局常委”,是正国级人物。


陈尧叟


995年,34岁的状元陈尧叟任端州知州,是冯拯的继任者。他主政下推动的筑堤造田大运动,被岭南各州争先效仿及推广。


△ 陈尧叟画像 


陈尧叟在端州做了3年的知州,因为政绩显著。一路升迁,51岁就做到了宰相兼枢密使,手握军政大权,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包拯


1040年,42岁的包拯任端州知州。他上任就建起了“市政府”大楼,还建了崧台驿、建星岩书院、建粮仓(丰济仓)、教民打井、开渠筑塘。



肇庆“出了”两位皇帝


宋徽宗当上皇帝后,认为肇庆乃风水宝地,对赵家人有利,所以他把自己其中一个儿子赵构,封为康王(封地康州)。

赵构是南宋的首任皇帝,后来他把自己的封地康州升格为府,名德庆


△ 宋高宗赵构画像 



“创文”大行动


宋朝时期的“创文”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创文”有所不同,那时候的创文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旨在提高百姓素质、丰富百姓的生活。


星岩书院与高要学宫


包拯在肇庆执政期间主持兴建了星岩书院。据记载,星岩书院是包公捐了数月的俸禄才建起来的,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肇庆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高要学宫(文庙)是在崇宁年初(约1102年)始建的,是正规的地方最高学府,历七毁七建,饱经沧桑。目前广东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





这是一座钟灵毓秀、底蕴浓厚的文化城市,她像一只漂亮的七彩羽毛的吉祥鸟——从远古以来,她的每一次振翅,都让人难忘她的不同凡响。


从这片诗意流淌的土地上,站起来一些人,发生过一些事,走出去一些志士,这都能让世人举手加额,遥望肇庆而由衷地赞叹


部分资料来源:肇庆发布(zhaoqingfabu)


 


文章转自公众号:肇庆映象

微信图片_2018013109124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