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一部手机游肇庆之民间传说《包公掷砚》

2020-03-28 09:37:12 肇庆西江明珠







包公端州为官造福百姓

“岁满不持一砚归”





九百多年前的宋康定元年(即公元1040年),包公由天长县的知县升任端州知军州事,乘船由水路来到西江边的古端州上任。

这位端州知军州事原名“包拯”即后世尊称“包青天”的包公,是现在的安徽合肥人。他出生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



包拯29岁考中进士,开始进入仕途。他在端州执政三年期间,治理西江水患巩建“西江大堤”防洪堤坝现在还不断加建延用;创办岭南最早的“星岩书院”传承至今;还修建丰济仓,储粮备荒,已在旧址米仓巷修建成景点,位置在宋城一路景点“朝天门”后面米仓巷;还在端州城内外挖掘了七口水井,让端州百姓喝上干净的水源减少疾病,“包公井”保留至今仅存三口;以上等事迹造福端州百姓。

据史料记载!在包拯在任期间,端州是个划时代的改变。


包拯为官清廉,被世人冠以“青天”美誉。在盛产文房四宝之一,砚中极品“端砚”贡砚的端州担任三年多父母官的时间里,清廉得“岁满不持一砚归”。他卸任端州知军州事后升任北宋京城开封为官,“青天”的清廉就如现在的传闻一样传遍天下。



传说!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期满离开肇庆,经水路船出羚羊峡,突然水浪翻腾、狂风大作、乌云盘空天降异象;包公知道“天变异象,有人变数。”于是仰问苍天:“我包拯!一生清廉,从不取百姓分文,为何上天如此对待?”


这时,一旁的随从手下只好说:“是我拿了一块端砚”,原来是端州百姓父老乡亲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的敬仰感激之情,临行时送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客气收下了。包公此时立即命人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万里晴空。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水中陆洲,这就是现在的“砚洲岛”。


包裹端砚用的那块黄布,包公也随手掉了,黄布顺流而去,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黄布沙”。就是肇庆民间广为流传的“包公掷砚成洲”故事。



就如我们后世人们所知,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惩治贪赃枉法的皇亲国戚、朝廷大臣,为百姓伸冤鸣不平,被后人尊称为包公、包青天,传说包公还是文曲星下凡,日判阳夜判阴,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天下闻名的传奇人物。


现在的肇庆城内仍然幸存着与包公有关的遗址和珍贵文物,流传着包公的传奇故事和民间传说,而且里面有很多还是真实存在过的,肇庆百姓对包公也永远带有敬仰感激之情,为包公“包青天”建功立庙,永怀感念!





保留下来的包公事迹





 

包公提词

正东路城中路旧市一医院所在地(现已拆除),丽谯楼背后遗址写有包公提词:


《题端州郡斋壁》

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悲。

往牍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这首词很直观地表达了包公清廉正直的心迹,而这种决心和志向亦如包公所愿;提词时包公并不是天下楷模,但最终他做到了,“无贻来者羞”写得好!



 

包公井

文中说过包公曾在端州城内外开凿了七口古井,史料记载五口在城内,二口在城外,按现代来说是古端州城墙包围范围来划分城内外



据肇庆市博物馆馆长冯咏浩介绍:“现存包公开凿的七口古井只有三处了,旧一院地下室有一口;米仓巷古丰济仓哪里一口;三联巷凉亭本地人叫大井头哪口最大,是目前仅存的三口包公井。



 

包公祠

肇庆最早的包公祠建于包公去世后的七年,即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这个包公祠建在端州州衙里,里面供奉着根据包公画像雕刻的包公全身坐像。


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当时的肇庆官府在现在的西门斜坡重修了包公祠。直到“文化大革命”的1969年,这座包公祠被毁于“破四旧、立四新”,从此,后人再也无法瞻仰包公的真容。最可惜的是包公原本真容坐像无法保存下来。



直至现在肇庆端州城区里有仍一处纪念包公的旅游景点,那就是位于厂排街大菜园村近龟顶山方向的包公祠。这个包公祠重建于1998年。


肇庆政府之所以在此重建包公祠,是因为当年包公在这个位置修建了崧台驿站,现在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广场(有时候会有文化表演)和包公文化馆(全免费开放),有时间可是个游玩的好去处。



 

包公手书

七星岩旅游风景区内石室岩摩崖石刻中有一处包拯亲笔手书的题名石刻,这同时是海内外唯一存世的包公手书真迹。



 

星岩书院

星岩书院为市一中前身。宋康定元年(1040)年,知州包拯于城北宝月台创设。(现已成为肇庆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元丰年间(1078-1085年),知州王洎已改为西石头庵。淳熙年间(1174-1189年),高要人黄执矩于西石头庵东侧复建。明初又被废置。


星岩书院经过随后历朝历代的多次修缮和修复,多次改名后又复称星岩书院。


时至现在,星岩书院仍然是为肇庆文化传播、教育在作出贡献!





故事外传


“包公井”我早已知道有七口。因为此事,本人也拜访过一些玄学宗师,问及“包公井”是否可以找齐?


答案是可以的,古人和现代人一样都是相信风水(堪舆术),而古人还会多用了一个风水上的逻辑,会考虑当地“传说”的结合,端州城自古就有七星岩景区,七星坠地上的传说,包公亦是开凿七井,根据现存的三井应该是北斗七星的三个分布点,还有地脉寻龙法观察地下水源走势结合七星分布对照就可以找到另外四井的大概位置。“地脉寻龙法”是古人用来寻找水源的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



待我详细说来;在春分到夏至之时,大地回暖,广东天气很多时候会有“回南天”,所谓“回南天”是一天之中气温急升,空气中的冷空气遇到暧流会快速变化成水气,如果太阳还被云层遮住,水气没有快速蒸发在早上时分会起大雾,就在起雾之时站在高点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有雾气之中在某些位置会出现一些没有雾气的地方,有的如通道形状,有的却只有一个圆点,也有断断续续的,由此就会知道地下水源的流向、泉眼、暗涌等所在地;如果慢慢走近再深入观察雾气的浓稀度时就更清晰了,浓度越淡证明离开凿水源的地下深度越近,容易挖到水,浓度越高证明地面之下离水源越远,难度加高。嗯!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非常科学吧!


大家知道,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源会保持一定的低温常规是大概15℃,而气温急升时,低温水源会和暖气温产生空调效应,受地下低温水源形响的地面变化较少,雾很少,现代人都会明白这个科学的分析道理,古人可能不会明白当中源由,但却懂得使用,真的很神奇!

所以我相信要找其它四口包公古井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在这件神奇的事中我想到一位划时代圣人道祖李耳的一句话:“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无数智慧的人们当中,原来真的有人可以感悟其真意。更多神魔传说故事以后我们一一探讨。




来源:  肇庆西江明珠

肇房.....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