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宋城怀古|肇庆人常说的“绿瓦桁”,你知道原名是什么吗?

2019-01-03 09:29:53 端州发布

风采名楼

翕庐

▲仍保留着许多老房子的正西路。(Jack 摄)

凡是到过今肇庆市端州区城西西门的人,必定会对正西路45号建筑物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翕(粤语音:yeb邑)庐”。它的屋顶是用碧绿色琉璃瓦覆盖,色泽亮丽,光彩夺目。久而久之,人们称它为“绿瓦桁”,而它原来的优雅宅号却被人们渐渐地淡忘。

▲中西合璧式的民国建筑——翕庐。(Jack 摄)

绿瓦桁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坐南向北,乃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主楼和东、西附楼,以及后花园组成,占地面积1187平方米,建筑面积1884平方米。

▲翕庐屋顶的碧绿琉璃瓦。

绿瓦桁墙体是用水磨青砖砌筑,拌以灰沙浆勾缝抹平而成,线条纵横且整齐均匀。斗栱是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窗户为西式上下推拉百叶窗,天花用西式线条作为装饰。楼板为钢筋混凝土捣制,铺贴进口彩色拼花马赛克(Mosaic)阶砖。正门是南方民居特有的大趟栊,用进口上等木材制作,通风、透爽、采光。

▲翕庐的后花园,现为休闲阅读区。

绿瓦桁后花园面积约200平方米,种植果树,栽种花草,还有石山、水池等,小巧精致,优雅美观。

在传统民居形式和中式园林布局的基础上,绿瓦桁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的建筑特色,体现了近代建筑的艺术造型,典雅堂皇,气宇非凡,颇有王者的风范。它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可以说是端州近代史的见证者。

综观整座建筑,从设计、用材到施工建成,都十分考究。它不但工艺精细,线条美观,而且是层次分明,功能清晰,别致高雅。

▲2003年,翕庐被列为肇庆文物保护单位。

绿瓦桁的规模之大,装修之豪华,在端州可称“豪宅”,是当时乃至现在西门一带的标志性建筑物。2003年5月,被定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很多人都认为,绿瓦桁的主人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余汉谋。其实,它的真正主人是余汉谋的胞兄骏谋。

▲揽胜牌坊

余骏谋(1892-1950),乃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余汉谋的胞兄,实业家。字佶闲,取自《诗经》中“既佶且闲”之意;号贻瑞,广东高要县(今肇庆市端州区)正西路人。一生很少涉足政坛,以经商为主。早年,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经商,曾与实业家苏耀宸合作经营“肇发船业公司”。民国二十三年(1934),捐资在七星岩风景名胜区建造揽胜牌坊、佶闲亭等。民国三十五年(1946),任高要县七星岩、鼎湖山名胜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地方知名人士吴远基、陈德彬、梁赞燊等极力反对在双源洞和玉屏岩后面炸山采石,保护了风景名胜区。次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民国三十八年(1949),定居于台湾。

绿瓦桁门楣镶嵌石匾额,“翕庐”两个大字并非人们所说的,出自余骏谋的好友梁清平之手。

梁清平(1878-1947),清末民初肇庆名重才子,西泠印社社员。字澄徽,又字夷若,号诏云、啸云。祖籍为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世居于今肇庆市端州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礼部右侍郎、广东学政朱祖谋录为博士弟子员。历任广西横县、陆川县知事,以及《广西官报》总编、广西军政府秘书、广东高要县政府秘书等职。学识广博,国学功底深厚,传略被编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工诗词,精书法,善篆刻。书法宗魏碑,而多从清代篆刻家、书画家赵之谦化出,意态潇洒,笔力雄健;篆刻则师从浙派,刀法严谨,浑厚古朴。

“翕庐”两个大字是出自广州六榕寺住持铁禅和尚之手,意为“和顺、和睦之宅”。

铁禅(1865-1946),俗名“刘秀梅”,号心镜,又号铁头陀,今广州市番禺区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投奔广州六榕寺友石堂住持源善和尚,剃度出家,法号“铁禅”。源善和尚圆寂后,承接衣钵,继任住持。执掌寺院四十多年,为保护寺院的文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广州期间,变节附敌,出任伪广东佛教总会会长、日华佛教会会长、国际佛教协会华南支部部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3月,因汉奸罪被广东省高等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年。不服,延请律师上诉南京最高法院,改判为有期徒刑四年。半年后,病死于狱中。

绿瓦桁大厅正门

绿瓦桁大厅正门的大趟栊两侧悬挂一幅对联,原为梁清平撰题,已失。现已重置,由当代书法家曾景充书写。联曰:

天章表里;风采名楼。

传说,绿瓦桁大厅背后有一个房间,暗藏着一个地下室,连接后花园,为方便逃生的通道。其实,它只是一个密室而已,墙壁四周砌筑耐火砖,为收藏、保护贵重物品而设置。它也并非是社会上一些人的误传所说,乃关押人犯的“地牢”。

从昔日的豪宅到今天的肇庆市图书馆,绿瓦桁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

1949年10月18日,肇庆地区解放。

10月27日,根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决定,成立“中共西江地方委员会”,由梁嘉、王炎光、谭天度、周时源、刘望远五人组成常务委员会,梁嘉任书记,王炎光任副书记,机关设在绿瓦桁。

绿瓦桁大厅

1952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决定,“中共西江地方委员会”与“中共粤中地方委员会”合并,组建“中共粤中区委员会”。绿瓦桁作为“中共西江地方委员会”机关的驻地,随之结束。

“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初期,在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江青提出“文攻武卫”口号的盅惑下,全国两派“造反”群众组织因为观点不同,形成了对立的阵营,互相攻击对方是“保皇派”,自称是“革命派”。他们由辩论上的互相攻击,发展到挥拳动手。又由少数人动拳头、舞棍棒,发展到有组织地使刀弄枪,武斗越演越激烈,规模越斗越大。

1967年1-2月,受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肇庆地区各机关、单位群众组织(称为“战斗队”、“兵团”等)先后夺取地方的各级领导权。

“一月风暴”这个称呼,又称“一月革命”,出自《人民日报》社论。它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调查员张春桥、姚文元指挥,以夺取上海市党、政、财、文大权为开端的全面夺权,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认可,导致全国掀起了夺权风暴。

2月4日,群众组织“大联合筹备委员会”(称为“东风派”)成立。后来,“东风派”被称为“保皇派”。

2月底,与“东风派”对立的群众组织“红旗派”成立,自称是“造反派”。

至此,形成了两派相互对立的“造反”群众组织。

6月8日,两派“造反”群众组织在肇庆市搬运公司首次发生严重的冲突,全市震动。

6月13日、6月25日和7月25日,两派“造反”群众组织发生数次大规模的冲突。

8月12日,发生了两派“造反”群众组织抢夺部队枪支的事件。此后,两派“造反”群众组织都掌握枪支与弹药,导致武斗升级,乃至枪战。

8月17日,两派“造反”群众组织发生武装冲突,伤亡多人。

9月2日,两派“造反”群众组织分别想抢占绿瓦桁作为司令部,一场更血腥、更残忍、更大规模的武斗即将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肇庆军分区马上派出一个排战士,赶赴到西门斜坡,组成几道人墙,制止事态升级。

▲“文革时期”图片

手无寸铁的解放军战士挥动着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喊出了发自肺腑的呼声:“要文斗,不要武斗!”“造反”群众组织的汽车咆哮着、粗喘着,后退,前进,又后退,又前进,与解放军战士组成的人墙僵持着!

最终,派性的狂热冲垮了理智的堤坝,汽车加大油门,朝着解放军战士组成的人墙冲碾过去。

震惊南粤大地的“九·二事件”终于爆发,造成了解放军战士两死三伤。解放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西门斜坡!

7-9月,史学家称为“文化大革命失控的三个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绿瓦桁是高要县公安局办公之地。

1993年9月28日,高要撤县设市,高要市公安局搬到南岸镇。

▲2004年12月27日,翕庐业权人正式向市政府捐赠翕庐。

2004年12月27日下午,定居于台湾的余骏谋之女佩珍,将绿瓦桁捐赠给肇庆市人民政府。

2005年2月3日,绿瓦桁作为肇庆市图书馆筹建处,正式挂牌启动。9月,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服务。市民在这里阅览书籍、报刊等的同时,可以品味到绿瓦桁的历史记忆和建筑艺术、文化魅力,相得益彰,和谐合璧。

来源:端州发布

微信图片_201811061542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