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端砚,我想开口述说关于自己的故事
2018-04-23 09:20:08 肇庆西江网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端砚,
肇庆是我的家乡,
已经存在数千年的我,
第一次想开口述说关于我自己的故事
……
在肇庆,很多人都见过我
但见到的都是成品后的我
其实我在成长之中经历的辛酸史
很多人都不曾了解
开 采
我主要开采于肇庆的斧柯山、北岭山和七星岩,其中,端砚石最优质的资源大多集中在西江斧柯山附近,千年来,这里共开采过几十个砚坑。
《端州砚坑揽胜图》
端溪名坑,自古以来都是以手工开采的,劳动强度大,采石技术高,如果采出来的砚石能有三四成可用,已极为难得。
而大家口中经常说的老坑
它的开采过程可以说是更加艰险
老坑因其石坑藏于水底,这就意味着,它的开采比旱坑更为艰险。
“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击斯珍......崖壁一坼,性命齐捐......”据说酷爱砚石的大文豪苏东坡流放惠州时,曾到过砚坑,他在《端石砚铭》记下的这段话就是端砚采石工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锯石

开采回来的大块端砚石需分割成数块石料,以便制作石璞。
尚未经过维料的端砚石
据悉,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用手工锯石,现代多用机器锯石。


维料

维料就是将砚石制成砚璞,
需要"看穿石"的技能。
由于开采出来的砚石并不是全部都可以制砚,要“去粗留精”,因此砚工不仅要判断石头里是否有石品,还要考虑这块石头的天然形状,下一步该要凿成天然形、圆形还是方形。


设计

端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它可以把石中的“瑕疵”变成无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艺术价值。


雕刻

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砚石的雕刻是不可更改的,这就更加考验雕刻师傅的造诣。
每一位端砚雕刻师傅都有数十把刻刀,直径约5毫米,形似小铁棒的刻刀或长或短、刀锋或尖或圆,然而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小刀,却可以变换出深刀、浅刀、斜刀,细刻、线刻、缕空这些炫丽的雕法。
行云流水、刀走龙蛇,一方方价值不菲的砚台就在制砚师傅的手中诞生。


配盒

砚盒起着防尘和保护砚石的作用,同时,好的砚盒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装饰品。砚盒材质一般为木盒和锦盒。


打磨

打磨就是把雕刻好的砚台上的刀口凿痕磨平。
端砚的打磨步骤首先粗磨,磨去凿口和刀路,然后用滑石和幼砂纸反复细磨,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


上蜡

当砚台长期不使用时,上蜡可对其进行保护,防止风化。砚台上蜡后能增加美感,富有光泽,其重点在于“匀而不腻”“看起来有油,摸起来没油”。
传统的上蜡方法是煤炭熏蒸法,把打磨后的端砚放在炭炉上熏,然后用刷子把蜡均匀地涂在砚石上,此时炭炉的热量使蜡更易完全融化砚台上。还有一种简单的“吹风机加热法”,用吹风机一边加热,一边涂蜡。
上蜡的作用是保护石质的滋润,退蜡则是将砚堂表面(雕刻物象部分可不用退蜡)的蜡清除,这样砚台才能发墨使用。退蜡的方法一般用木炭粉像洗锅一样拭擦将蜡洗去。


包装(成品)

经过这些复杂的步骤后
我终于完成美丽的蜕变了!
说完了我的成长过程
相信大家对我还是不够了解
趁着这个机会
我再给大家说些关于我的其他资料吧!
相传在唐代的一场科举考试之中,当时的京城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因为天气寒冷,考生们研好的墨汁还没沾笔就已经结冰了,正在考生们纷纷叹息无奈的时候,唯独一位来自端州(今广东肇庆)的考生挥笔疾书,他砚里的墨汁不仅没有结冰而且还柔润生辉。
于是考官将此砚视为珍宝并启奏皇上,皇帝试用之后龙颜大悦,将端砚封为墨候,列入朝廷贡品。
就这样,我便“出名”了。
从此,
兴旺于宋、精于明清、振兴于当代。
我的性格既“多种多样”,
又“独一无二”。
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宣德岩、古塔岩、朝天岩、冚罗蕉、有冻岩、白线岩、绿端、白端等。
我国出产的砚石共有二百余种,其中我和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之首是谁?
当然是我!
因为我“多才多艺”!
▼▼
【发墨不损毫】
我润滑细腻,摸起来像婴儿肌肤一样幼嫩,发墨不损毫,呵气研墨,研出的墨汁书写流畅,虫蚁不驻,字体颜色经久不变等特点。
【石品丰富】
我是属于沉积岩,经历了约4亿年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才形成,因此拥有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如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青花、冰纹、金银线、石眼、火捺、翡翠、彩带等。
肇庆最集中的端砚制作地位于白石村,又叫端砚文化村,在这个以砚为耕的村落,历经千年之久的古老制砚技艺被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砚至为鼎盛,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
▲张之洞碑——白石村制砚的历史见证,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端砚石质。这是目前仅存的有关端砚生产的碑记,被列为肇庆市重点保护文物,现位于白石村内。
村里每家每户门前都推满了砚石,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都是埋头刻砚的场面,活脱脱一幅“白石制砚图”。
故事发生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
端州(今广东肇庆)砚州岛附近……
▲砚洲岛
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立即查问手下人。
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
▲《包公》特种邮票——掷端砚
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包裹着端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黄布沙”。
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包公掷砚成洲”的故事。包拯治理端州,以“清心直道”为治本,届满不持一砚,两袖清风,“端之父老至今传颂之不衰”。“包青天”之名始于端州,扬名天下。
我问世后,可谓风靡全国,
从唐太宗时代始,上至皇帝,
下至朝臣、文人学士都是我的“粉丝”!
留下了不少赞美我的诗词……
◆ “端州石砚人间重。” ——唐·诗人刘禹锡
◆ “瑞璞出下岩,色紫如猪肝,密理坚致,潴水发墨,呵之即泽,研试则如磨玉而无声,此上品也。中下品则皆砂壤相杂,不惟肌理既粗,复燥而色赤。……,故所藏皆一段紫玉,略无点缀。”——宋高宗
米芾与苏东坡
◆ “千夫挽绠 ,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 —— 宋·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
◆ 宋代书法家米芾在端州考察后写下了《砚史》,成中华砚文化史上的扛鼎之作,为后世称颂。
◆
——宋·诗人张九成
◆ “品物星瑞,可润可方,传经说圣,在水一傍,与我怀人,子孙珍藏。”
——清·雍正帝
◆
——清·乾隆帝
……
因为我优秀,
获得了不少殊荣。
▲“中国名砚”(书法家、作家梁之永题)
◆ 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0年12月27日,端砚入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
近年来,大部分名坑已“封坑”
端砚价格不断上升,
收藏价值越来越高。
为保护端砚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制止滥采盗采砚石,肇庆市已封闭了包括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等端砚名坑在内的坑洞。珍稀的资源加上精湛的雕刻技艺,正在使得端砚的交易价格越来越体现出鉴赏收藏的价值。
价值的攀升使得肇庆端砚产业逐步壮大。目前,肇庆端砚行业大部分的产业结构也从单一的生产端砚扩大到涉及旅游、文化创意、教育等多产业的综合体系。

▲ 白石村村口处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中国端砚展览馆,是“中国端砚文化村”的标志性建筑,仿宋风格,于2004年12月建成。
听说,肇庆即将参与“魅力中国城”的竞演
我也将竭尽全力
向大家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为肇庆加油!
西江网全媒体记者 蔡丽莹、张水生
拍摄 张水生
部分图片来源《人文肇庆》
文章转自公众号: 肇庆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