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广宁“泥砖屋”历史悠久,竟藏有这些秘密!

2017-04-13 01:23:06 焦点广宁

旧广宁的民居文化历史悠久,有青砖客家大屋、锅耳屋、樁墙屋、泥砖屋。其中,泥砖屋则是普通平民居住的民居。追根塑源,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宁人,对祖辈流传至今的泥砖屋,我的心里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根源情怀。

1.jpg

2.jpg

3.jpg

现在广宁潭布、北市、赤坑、江屯、古水、坑口等乡镇比较偏僻的地方还有零星 “ 泥砖屋”,但大多巳是残墙断垣,了无生气。在时光的风雨中渐渐退隐,只留下伤痕累累的孤寂寞然。


4.jpg

5.jpg


广宁潭布是泥砖屋保留最多的乡镇之一,潭布的胡田尾至今还是一个全部是樁墙屋和泥砖屋的淳朴村落,全村没有一间新建的红砖新楼,百分之百的“泥砖泡”。村里现在只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黄伯,孤独地守着一村寂寞的时光。其他人都搬出去了,或在外面买房了。“为什么没有人在村里建楼房?”我的疑问带出了黄伯感叹长吁的回答:“ 这个村在田地的山脚边,地基都是黄脓田,承受不起新楼基础的重力,所以只有外出买地建楼啰。”

一番询问了解后,才知道个中原因,也许是黄脓田的地质基础,才保存了一村整齐的黄泥墙,木梁黑瓦的泥砖屋,成为一抺纯朴的色彩。

6.jpg

岁月悠悠,艰苦的年代,黄泥屋是广宁普通百姓的房屋。据老人介绍,以前,普通百姓由于缺钱缺物,只能就地取材,建造简陋的房屋。乡下到处是黄土山,黄土便成为建房屋的主要原料。

7.jpg

8.jpg

广宁泥砖屋在建筑上有几个鲜明的特点。泥砖屋夯土墙用料讲究,土墙主要原料是当地粘黏性好的黄泥土。土墙的墙脚先用当地的石块砌建,做好防水浸泡工作,然后根据房屋的尺寸做成H型的夹土模型,一层一层地夯土,一般每层按20~40厘米厚度,30~50厘米高度向上夯土,层与层之间加当地的竹块作为墙筋,增加墙体的坚固性。


9.jpg

在施工过程中“樁墙”也很讲究技巧。首先是在泥墙的厚度与长度两个方向间隔5~10厘米樁个洞,每个洞连樁几下,当地人称为“重杵”。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人们一边将黏土放在H型模型上,一边使劲地用重杵棍夯土,完成一层后,将“H”型模板拆下。 H型的模架叫做墙司;墙体内放篙竹,叫做墙骨,加强司与司之间和转角处的连接。用的黄土也要讲究,沙与泥有一定的比例,干湿度要适当,如果泥的含沙太少或水分太多,墙裂就多。如果经常水浸地区,要用石灰三合土樁到半墙。用拍板将墙面两边的墙皮拍平、拍光滑。大概一周时间,三个人就能把屋围垒起来,最后到一定的高度再放上木做的“门头”和“挑手”,再往上夯一定的高度,放上桁条桷木,配上瓦片,一间崭新的土夯墙屋就建成了。

10.jpg

泥砖屋的面积约100平方米。多数为“三间两廊结构”,上面也是桁条桷木瓦片。泥砖屋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结构十分坚固耐用,即使是上面的桁条桷木瓦面因年月久远而腐朽坠毁,墙体依然不倒。

11.jpg

据了解,泥砖屋在广宁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淡出历史。 广宁人用夯土方法建造樁墙屋和泥砖屋,不仅有中原建筑技术的传承,更是广宁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劳动中智慧的结晶。

12.jpg

13.jpg


莱榨塔在时光中恋上青苔的湿润,多了一份淡淡的乡愁,对撼在孤寂中沉默成一种静悄悄的时光。


14.jpg

15.jpg

原创作者:月婷

网站底.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