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怀古|羚羊峡古栈道原来藏着那么多秘密,看完你肯定再走一次!
2019-06-03 17:07:13 端州发布
近几年来,
羚羊峡古栈道森林公园
逐渐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
那你知道羚羊峡古道是怎么来的吗?
本期《宋城怀古》就跟你聊聊
远去的羚羊峡古道。
古时,凡是前来广东、海南做官的,或是遭到贬官的,大多数都是经长江、湘江,再从广西进入广东。然后,他们乘船沿西江东下,来到肇庆府(今广东肇庆市),再分赴到各地。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江碧水自中流。
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乃中国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 在“珠江三大支流”(西江、北江、东江)中,西江是最大的一支,发源于云南省乌蒙山脉的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自广西逶迤流入广东,几弯几直,源远流长,全长2194公里。 千百年来,这条珠江主干流——西江,滋润着肇庆大地,哺育了两岸的儿女。它创造了众多的社会生活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西江人文景观。
西江流经肇庆,劈开峻岭,穿峡出谷,夺路奔流,形成了“大鼎”“三榕”“羚羊”三峡,人称“西江小三峡”,素有“峡山高峻,峡水如腰”之说。这里,青山相对,层林叠翠,风光秀丽,景色怡人。
羚羊峡,由羚羊山和烂柯山夹西江而成,位于今肇庆市市区东南部。山连水,水连山,集“奇、峻、险、雄、秀”于一身,享有“华南第一峡”的美誉。峡谷绵亘约八公里,河道窄,河床深,两岸坡陡峻险。峡谷河道宽330米,最窄处仅200米,水流湍急,迅猛直泻,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威力。
史料记载,羚羊峡地势险要,崇岩叠嶂,峭壁悬崖,无一线之道可通。东行的船只可以顺流直下,而逆水西上的船只就要靠撑篙、摇橹、架桨前进,更多的时候是纤夫拉纤。来往之人,都视这里为险要水道。
△ 西江日报记者 梁志锋 摄
每逢西江汛期,羚羊峡汹涌澎湃的河水以雷霆万钧之势,穿峡出谷,浩浩荡荡,向东奔流。汹涌澎湃的激流翻滚着,旋转着,跳跃着,不停地撞击着巨石,咆哮之声如闷雷震耳,水流湍急,漩涡满布。
那时,逆水西上的船只就要靠纤夫登岸拉纤。纤夫弓着腰背,拉着纤绳,一步一个脚印,攀附着树木,牵挽着陡崖,慢慢地前进。晚上,月黑风高,山猿呼啸,虎豹出没,纤夫就不敢再登岸了。船只只好停泊在岸边,以待天明再启航。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羁旅》)之句的描写,颇似当年纤夫的苦况与辛酸。
△ 图源网络
羚羊山,位于肇庆市市区东南部、西江羚羊峡北岸,与烂柯山隔江相对。峰峦叠嶂,怪石嶙峋,植被茂密,溪水潺潺。东南麓为断崖峭立,紧迫江岸,高达数百米。主峰为龙门顶,海拔6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史料记载:明代以前,羚羊峡古道为纤夫踏成,断断续续,行走不便。
明正统十三年(1448),肇庆府高要县(今广东高要市)知县陆驹乘船经过羚羊峡,适逢雾雨纷飞,漫天皆白,四处茫茫。他亲眼看到纤夫“寒天撑舟,涉足江流”的艰辛劳作。为此,他在古道坑堑上筑桥,以便于过往的商旅、行人、纤夫等行走。 嘉靖四十三年(1564),提督两广军务吴桂芳将府署从广西梧州府迁到广东肇庆府(今肇庆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这样,肇庆府成为两广地区(广东、广西)的军事枢纽、政治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商贾辐辏,百货灌输”。 万历十年(1582),重修羚羊峡古道,改称为“羚峡旱路”。 万历三十九年(1611),鉴于羚峡旱路的重要,陈一龙带头倡议集资修筑。他招收民工七十余人,开山凿石,填坑铺路,架桥十三座,历时九个月,使旱路变为通途,更加宽阔顺畅,让官宦、商旅、行人、纤夫等免受寒天冷涉之苦。
△ 纤痕。图源羚羊山森林公园
字见甫,号雨寰,别号湖洋逸叟,肇庆府高要县桂岭乡水坑村(今属肇庆市鼎湖区)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取第三甲第二百二十五名进士。隆庆二年(1568),授文林郎,任金华府(今浙江金华市)推官,后迁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市)同知。万历三年(1575),因与权贵道义不合,被罢官。归于故里后,宏修祖祠,隆助祀典,重修学宫,兴修水利,建桥筑路,深受百姓的称颂。百姓请命,朝廷敕赐“乡贤”匾额,奉祀于高要文庙乡贤祠。
至今,
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
当年,修筑羚峡旱路的工程量大且资金不足。为了削减工程的造价和节省开支,陈一龙写下《招工榜文》,张贴在附近四乡。
《招工榜文》云:
修筑羚峡旱路,招收民工若干名。扶壁去,摸壁归;六壶烧酒,七碟菜肴,有鱼无肉;打开埕口,工钱任抓。善举积德,造福乡梓。
附近的乡民看了《招工榜文》后,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开山筑路必定要摸着峭壁走动,自己小心就是了。生活的待遇不薄,每餐有酒有鱼,且是工钱任拿。这样的劳动,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应招的乡民方才知道上当受骗了。“扶壁去,摸壁归”这句话,不是说施工现场的险峻要摸着峭壁走动,而是天未亮要“扶壁”开工,入夜后是“摸壁”收工。“六壶烧酒”这句话,不是说有六壶烧酒,而是用一只绿色的小壶盛酒。“七碟菜肴,有鱼无肉”这句话,不是说有七碟菜肴,有鱼无肉,而是用一只画有鱼且是长七寸的盘碟盛装菜肴。到了发工钱时,摆上一只瓦罐,罐口窄小,只可以伸进两只手指,手指只能夹上三、四个铜钱。
应招的乡民明知是上当受骗,但本着善举积德,回报桑梓,造福子孙,吃亏都算了。他们没有半句怨言,吃苦耐劳,苦干巧干,一直干到工程竣工为止。
△ 图源羚羊山森林公园
天启四年(1624)孟秋吉旦,生员椿龄、孙麟贞等重修羚峡旱路且重新立碑纪念。
原文:(上下滑动查看)
因年久失修,
羚峡旱路早已破烂不堪。
△ 古道。 图源羚羊山森林公园
清嘉庆二年(1797),高要县知县裴盛重新加以修整羚峡旱路,架桥增至十九座,称为“裴公十九桥”,使羚峡旱路更为完整。 是年仲冬,广州府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周贤题写“裴公十九桥”五个楷书大字,镌刻在羚峡旱路中段的清风阁摩崖石壁。石刻高5.10米、宽2.49米,就是历史最好的证明。 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羚峡旱路已经成为官道,官宦、商旅、行人等络绎不绝。而且,肇庆府已经成为岭南地区的重镇,经济繁荣,商客云集;又是两广地区货物的水运中转站,谋生和定居的人数激增。 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初九,邑人冯驯、梁以时等牵头重修羚峡旱路。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七日止,历时四百九十三天,架桥增至二十四座,路面扩宽至2米,长10公里,全部用大石铺砌而成。同时,还在旱路中段建造“龙门茶亭”,以方便过往的官宦、商旅、行人、纤夫等喝茶、休憩,观赏岭峡风光。 时至今天,龙门茶亭遗址旁侧还有残存的石台阶,一直延伸到西江河边,不知是否是当年的码头。 至今,羚峡旱道还立有《增修羚羊峡桥路碑》。该碑镌刻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孟春,高2.40米,宽1.20米,厚0.10米,宋坑石。(编者注:据《西江日报》2012年12月14日报道,该石碑遭人盗掘,现仅存些许碎片。)
△《增修羚羊峡桥路碑》碎片。图源 西江网
原文:(上下滑动查看)
民国八年(1919),吴远基、罗冕主理高要县阖邑总局事务。
是年,吴远基、罗冕主持重修羚峡旱路,且立下《重修峡路记碑》,以志纪念。
原文:(上下滑动查看)
字俊英,别字幼舫,今肇庆市鼎湖区广利镇水坑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选为府学拔贡。官内阁中书舍人,署直隶布政司恒裕库大使,任广平府曲周县(今河北曲周县)知县、顺德府内邱县(今河北内丘县)知县。
字次唐,肇庆府高要县泰和乡罗岸村(今佛山市高明区西安镇罗岸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中举人。先后受聘于肇庆府高明县立高等小学、高明县师范传习所、高要县立高等小学、高要县立中学等教席。民国二年(1913),任高要县知事兼高要县警察事务所所长。
△ 西江 图源肇庆发布
此外,
羚峡旱路清风阁旁侧的摩崖石壁
还保留着三幅题字石刻。
第一幅是“吴联题字”石刻,镌刻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 “吴联题字”石刻高3.60米、宽6.50米,楷书。大字为横一行,小字为竖两行,分写于大字两侧。 原文: 江上清风 康熙辛未,闽中吴联书。 第二幅是“张泉题字”石刻,镌刻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高4.00米,宽7.25米,楷书。大字为横一行,小字为竖两行,分写于大字两侧。 原文: 山川秀美 道光戊戌,山左张泉题。 第三幅是“彭玉麟题字”石刻,镌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高3.80米,宽10.97米。大字为楷书,小字为行书,竖书五行。 原文: 天开灵岩 光绪乙酉秋,军务稍暇,高要萧大令丙堃嘱题铲石,衡阳彭玉麟。
△ 图源网络
号拔庵,漳州府南靖县(今福建南靖县)人。因劝说反清名将郑成功部将归附于朝廷,授副总兵。时逢降清明将吴三桂叛乱,出征海州府(今江苏连云港市),大战洞庭湖,收复岳阳府(今湖南岳阳市),因功授右营游击。嗣后,带兵从征于四川、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十余年间,屡立战功,升广西参将。清康熙三十年(1691),授广东端江都尉。
长沙府善化县(今湖南长沙市南)人,时任肇庆府高要县县令。
(1817-1890),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人称“雪帅”。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清光绪九年(1883),任兵部尚书,主持两广地区防务。光绪十一年(1885),设广安水军于肇庆府。法国军队进犯谅山(今越南国谅山市),窥伺广西,坐镇肇庆府指挥兵事。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
△ 羚羊山古栈道现状。 图源羚羊山森林公园
时光匆匆,岁月留痕。羚峡古道见证了官宦荣耀兴衰的历史云烟,见证了商旅渐行渐远的匆匆步伐,见证了渔民早出晚归的点点帆影,见证了纤夫沾满血汗的深深脚印,见证了历代争夺山河的烽火硝烟。同时,它还见证了往来骚人墨客的诗情画意,见证了滔滔的西江带来航运的繁荣景象,见证了岭南古郡肇庆的一次又一次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的发展和机动船只的增多,羚峡旱路渐渐地冷清荒芜,被人们遗忘了。 如今,西江还是水运交通的要道,但羚峡古道却完成了历史使命。荒草淹没了砌石,山洪冲毁了桥梁,羚峡古道已经不再辉煌。而陪伴羚峡古道的,只有日日夜夜奔流的西江河水敲打着湿漉漉的礁石,发出苍凉且悲忿的遗响。
(编者注:羚羊峡古栈道森林公园于2015年11月25日动工建设,并于2016年9月29日正式开园,市民可以踏古道,赏江景,细细品读千百年来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贵遗址,去追溯它原来的面貌。)
羚羊山的古迹多不胜数,
让我们一点点去发现、去探究,
好好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吧!
这期《宋城怀古》就到这了,
我们下周再见!
来源:端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