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旅游过去有多少辉煌,未来就有多少期待
2017-10-07 14:58:45 彭加勉的城市思维
国庆黄金周,全国很多著名景区见人不见景,想必此刻的你还挤在人群中或堵在高速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尤其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私家车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很多人手中已经有了一些空闲的钱追求更加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从每年的黄金周出游情况就可以看得出来,我国每年出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几何级快速增长态势,黄金周出游人从众已经成为一道独有风景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国庆期间有人十个小时还没有通过东莞虎门大桥,朋友圈甚至爆出了因为新娘子堵在路上耽误了吉时的信息。
旅游业作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后人类从繁琐第一第二产业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的结果,是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之后的必然趋势,以旅游业、影视业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在我国将会释放出更大的空间。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产业在国家经济比重中占80%以上的比重,即使是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印度,其服务业也达到50%的比重,而我国去年才达到50%的水平。未来,包括旅游业、影视、文化、体育、饮食消费等服务业至少还有一半以上的增长空间。
旅游业,是肇庆几十年以来最引以为傲的品牌,没有之一。但同时,旅游业也是最近几年肇庆人最不愿谈起的行业。个中原因,老肇庆不言自明。
一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肇庆人民从解放的喜悦中走上了建设家乡的步伐。1950年10月,时任广东省省长叶剑英同志对肇庆工作作出批示,指出七星岩是国家风景区,在七星岩及周边采石,都是不可行的。1953年,叶剑英亲临肇庆七星岩,赞美七星岩“有桂林之山,有杭州之水”。很快地,肇庆七星岩风景区便成了短足旅行、观光旅游的名胜。1955年夏季,叶剑英同志专门指派时任副省长古大存到肇庆来蹲点调查,肇庆景区大开发大建设时代即将拉开帷幕。
1955年11月23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对肇庆七星岩景区做出批示,三日后广东省委发文要求成立一委员专门主持七星岩景区建设事宜,并由副省长古大存召集第一次会议宣布。很快地,古大存副省长召开星湖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并明确该管委会负责七星岩和鼎湖山两片景区。一个月后,一场轰轰烈烈的万人星湖大建设序幕正式拉开,工程指挥部组织发动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几万人,从1955年12月16日铺开,到1956年8月1日顺利竣工,半年多的时间将星湖扩建和深挖成为湖面达到6.46平方公里的大湖,同时还修筑了一条长10.69公里的干堤和6.27公里的支堤,星湖景区初步框架基本成型。
趁着这股干劲,管委会马不停蹄再次发动干部群众开展星湖第二期扩建和深挖工作,从1957年冬天开始,到1958年4月结束,也历经半年的大建设,将星湖扩建成为了近万亩的规模,也就是今天的星湖,其中还修建了一批绿化树木和湖堤。
在星湖加快扩建的同时,鼎湖山景区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古大存副省长按照“太公分猪肉”的方法,将建设任务直接落实到省交通厅、省文化局和省林业厅,并要求将七星岩、羚羊峡和鼎湖山景区连接起来。
1959年2月,朱德元帅专程来到肇庆,苍劲有力写下了“七星岩”三个大字,这也就是矗立在牌坊广场肇庆地标建筑的由来。1960年,对肇庆星湖景区牵挂已久的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专门来到肇庆,看到游人如鲫,非常高兴,便要求将工农业展览馆改建成为旅游社。1961年,叶剑英元帅莅临七星岩,并题有《游七星岩》一诗,影响较大。几年后,陶铸、古大存等省领导要求继续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将出头村和岩前村搬迁,建设成为国际疗养院。之后我国陷入十年文革的动乱时期,景区的建设规划不断没有继续,景区内很多著名的景点和珍贵的藏品也被毁于一旦,肇庆人大办旅游业的高涨热情就这样被扼杀。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建国初的艰难时期,肇庆人民群策群力,从当时的高要各个镇(包括现在的端州和鼎湖)组织了几万人参与了星湖建设的全过程,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深深地镌刻肇庆人民的心中,“星湖精神”也成为一代又一代肇庆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肇庆,谈及这段峥嵘岁月,光荣而自豪。
二
肇庆旅游业虽遭受重创,但一直在找机会重新发展。
1973年1月10日,肇庆旅游业突破发展的机会来了——柬埔寨国家元首偕夫人游览七星岩。这个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传播开来,肇庆人迅速利用了这个名人效应,据说当年星湖景区游人最多的一天达到10000多人。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肇庆旅游业也迅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良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快速增长,甚至一直持续到1986年顶峰的246万人次。其中1981年,在全国40多个国家级景区中,肇庆星湖景区以203.39万次旅游人数位列全国第六位,在全省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老大哥地位,这种辉煌与荣耀照亮每一个肇庆人。
在肇庆旅游复苏的过程中,国家旅游局和省委省政府对星湖景区建设支持力度之大也是罕见的,据统计,各级政府累计投入1600多万元支持重建了凌霄宫、仙女湖景区,对牌坊广场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建造或修复了红莲湖水上公园、水中林、荷香亭、庆云寺等一批景点,1978年我市也不失时机兴建了松涛宾馆,并组建了肇庆第一支导游队伍,成立了星湖接待办,并于1982年成立肇庆地区旅游局,同年兴建了肇庆华侨大夏、端州大酒店,1992年建成肇庆最高建筑—四星级星湖大酒店。1986年肇庆地委针对星湖景区管理专门成立了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与肇庆地区旅游局合署办公。后1988年肇庆地区改称为肇庆市,肇庆市委决定将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改名为星湖名胜区管理局,与地区旅游局分出,单独设立肇庆市旅游局,这是历史上肇庆旅游局与星湖名胜区管理区第一次分离。在当时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人口流动性还比较少的情况下,旅游当时在全国而言还是奢侈品,但肇庆人眼光独到,发挥了自身优势,有力地促进了肇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988年9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亲临肇庆,就星湖景区建设问题作出指示:“广州100公里半径内,可供建设成仅次于苏杭的景区,就只有肇庆的星湖了。东边的西湖、罗浮山,是有限的,莲花山的规模也应受到限制,而星湖回旋余地最大。现在时机成熟了,应下决心加快星湖景区的建设”。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国人的旅游意识还处于比较淡薄阶段,对旅游产品的选择还没有太大的要求,正处于观光旅游的旺盛需求阶段,而且当时可供选择的景点也不多,肇庆旅游业能够快速发展,是时代和自身优势契合的结果。
三
1994年,省政府批复肇庆城市规划时要求把肇庆建设成为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1997年,肇庆作出了五年左右时间将肇庆建设成为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基本框架的重要决策。“在全省21各地市中,为什么只对肇庆提出了这个要求,因为省内只有肇庆有这个特色、有这个条件、有这个可能、有这个需要”,时任市政协主要领导撰文说。
针对旅游业不断下滑的势头,1997年,肇庆在旅游体制改革上大刀阔斧改革,将市旅游局、星湖风景名胜区、七星岩旅游度假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肇庆市旅游委员会,其中星湖名胜区管理局继续保留,归市旅游委领导。这是肇庆市第一次成立旅游委。同时,肇庆市推出了一系列旅游配套措施相继推出:组建七星岩游览公司和鼎湖旅游社等30多家企业;历时3个多月在全国征集肇庆旅游形象广告词;在牌坊广场举办全国性“金话筒”颁奖晚会,全国1200多家电视台进行落地录播,过亿人次观看;投入巨资在七星岩安装了彩幻光灯、彩虹管等,七星岩景区流光溢彩,制作电视宣传片《肇庆风光》《名人名嘴说名山名水》等;推出了鼎湖山“品氧谷”旅游专线,并挂上广东第一块生态教育示范点牌子;投入2000多万元,仅用了128天就建成了鼎湖山宝鼎园,创下了肇庆建筑史上的最高速度;在鼎湖山开全国先河举办森林集体婚礼;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道疾病权威专家终南山、中科院广东分院副院长、广东生态学会会长彭少麟等院士到鼎湖山考察、座谈、度假,打响了鼎湖山的品牌,鼎湖山因此成为院士活动基地;以仙女湖为核心,设立星湖湿地公园;扩建天宁路,新建了星湖大道、肇庆大道、江滨堤路观光带;星湖风景区荣获4A景区;推出夜星湖项目……
在一系列强力措施推动下,1998年,全市旅游人数再创新高,首次达到450万大关,而星湖名胜管理区旅游也在持续回升,旅游人数达到171万人次,并荣获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此后逐年升高。
新世纪之初期,肇庆旅游推出了“千里走廊”。2002年11月,提出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五年后,在同一个地方,肇庆市再次召开万人大会,制定了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发展构想。在这次万人大会召开之前,也即是2002年7月,南方日报肇庆记者站以及时任新闻秘书等策划提出了“肇庆千里旅游走廊”的构想,被刊登在7月24日《南方日报》头版头条的位置,并配发了评论员短评。文章刊出后,在肇庆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市委市政府也正式采纳了该提法,肇庆打造千里旅游走廊,以肇庆星湖景区为中心,覆盖鼎湖葫芦山风景区、高要广新生态园、四会贞山风景区、广宁万亩竹海大观园、德庆学宫及盘龙峡、封开黄岩洞考古游、怀集燕岩等大旅游发展格局。
星湖名胜风景区旅游人数从改革开放初期占全市旅游人数的九成以上,到世纪末旅游人数占全市比例下降到四成左右,变的是肇庆旅游大蛋糕越做越大,景区产品开发全市百花齐放,不变的是鼎湖山和七星岩雄伟的英姿,变与不变之间,是时代的进步与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不断升级。
四
2009年,肇庆市旅游委完成了历史使命,再次拆分成为肇庆市旅游局和正处级参公事业单位肇庆星湖名胜区管理局,其中肇庆市旅游局恢复为肇庆市政府组成部门,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为市政府直属单位,市旅游局为星湖名胜区管理局业务指导单位。在旅游定位上,我市由“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升格为“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
肇庆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这是不争的事实。有史前、先秦、唐宋以来的两广总督府、德庆龙母庙、德庆学宫、重要历史遗迹,有陈霸先、赵佶等三个皇帝,李绅、李岗等七位名宰相,莫宣卿、伦文叙等四状元和包拯、张九龄等一大批名吏以及数以百计的名人墨客,有良好的鼎湖山、七星岩等自然资源,有举世闻名的世界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的慧能大师,有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有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和盛产端砚的端砚文化村等等。肇庆文化旅游资源之丰富,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少见的。但是也因为太过丰富,以至于我们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没有也比较难理清发展思路,八九十年代集中精力发展景区观光旅游,新世界第一个十年重点挖掘文化肇庆,也打造了一批文化普及读物,但与景点几乎没有什么结合,以至于旅游发展依然在吃二十世纪的老本。
目前属于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近年来以开发肇庆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两广总督府,可以说抓住了要点抓住了关键,把肇庆的历史文化与肇庆观光景点巧妙结合起来,是功在当代、立即千秋的大事,我们就是要将最出彩的东西打造出来,再慢慢串联其他各种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品牌。未来随着肇庆城市中心东移,端州区作为肇庆文化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将不断凸显,端州作为肇庆全域旅游的最佳选择,未来必须继续将景点旅游与历史文化底蕴挖掘的结合起来。
五
对标一二线经济强市,肇庆旅游的短板是什么?
观察国内经济强市,我们很容易发现其本身就是旅游强市,比如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北京的长城、故宫,上海的迪士尼,广州的长隆,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2015年深圳的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分别达到11630万人次、1244亿元,二线城市的杭州、重庆、南京、武汉、成都、佛山、东莞等,其第一大产业首先是工业,工业因为积聚人气,从而更多旅游资本进入,打造更多各具特色、适应新时期群众需要的旅游产品,从上极大地带旺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比如作为旅游资源最鲜明的苏杭,其扶持发展最核心的依然是工业,2016年苏州工业总产值达到35767亿元,位居全国第二,而同年苏州的旅游总收入2078亿元。杭州2016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571.84亿元,但杭州工业总产值也超过15000万元,杭州高新区排名位居全国前三,最引人注目却是杭州民营经济,中国民企500强有十分之一的企业总部设在杭州,杭州因此被称为中国民企之都,杭州的新经济新业态发展迅猛,尤其是互联网经济闻名全球,甚至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发展。省内的佛山,工业总产值接近20000万元,全国排第五位,其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是4570万人次、624亿元。连常驻人口不过一百万多一点、面积不过肇庆的九分之一的珠海市,也没有太多的著名的历史景点,但去年其共接待游客2111.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7.08亿元,旅游收入居然也超过了我们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名城肇庆。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旅游业是工业强劲发展的附属产物,只有工业强,经济强,城市才强,旅游业才强。
60多年来,肇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是景区观光式旅游的挖掘利用,如果这种旅游模式如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有竞争力的。那么,步入新世纪之后,人们的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体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比如当代人逐步过渡到体验式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等等,也就是向着全域旅游方向发展。肇庆的历史文化底蕴确实很丰厚,但文化与旅游结合却不紧密,包拯文化景点不突出,慧能文化利用不充分,宋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利用起来。同时我们一直在依靠七星岩、鼎湖山这些观光式旅游来试图发展一劳永逸的旅游经济,方式方法已经远远不适应当代人对旅游的需求,尤其是在周边省市开发了新兴的旅游产品后,比如广州长隆一年的接待旅游人数就接近3000万,湛江的东海岛、茂名的放鸡岛、阳江的沙扒、江门的上川岛、惠州的巽寮湾等各具特色的新兴海岛游,云浮新兴县甚至为了推动六祖文化旅游,直接将原来的集成镇改为六祖镇,周边也推出了温泉等新型旅游产品,清远市打造了远近闻名的黄腾峡生态游,目前又引进了长隆综合旅游项目,珠海市也引进了长隆海洋王国。因此,旅游产品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想要一劳永逸吃老本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有居安思危意识。这方面华为文化尤为有值得学习,任正非说:“华为没有成功,华为只有成长“,“华为总有一天会倒闭!”,危机意识推动华为成为今天世界5G的引领者、世界通讯领域的佼佼者。没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迟早等着死亡到来。
如前所说,肇庆并不是不要发展旅游,旅游还是要发展的。比如我们的七星岩景区,早就应该改革国有体制,引进民资,以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深化改革,甚至将星湖景区打造成为类似长隆模式的集观光、文化、体验、饮食、探险、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景区,将岩前村的饮食一条街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学习杭州西湖取消门票的方式,彻底改变靠门票收入发展的方式方法,让旅游舍得消费、主动消费,留下更多难忘回忆,让他们来了一次之后回味无穷,主动宣传肇庆的好处。要将肇庆的历史文化植入景区发展中,我们的帝皇文化、禅宗文化、端砚文化、包拯文化、军事文化、宋文化等等,都可以通过类似苏州网师园的形式,将历史活灵活现展示出来。这都是我们旅游着眼长远要做的事情。
六
旅游与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我们需要从全国旅游强市去寻找答案。
发展旅游是肇庆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无法避免的选择。单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去考察旅游我们认为意义不大,要发展旅游业必须将其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去考虑,尤其是要综合考虑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桂林属于我国比较著名的旅游城市了吧,但2016年起该市旅游人数也超过了5152.55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消费558.81亿元,这个旅游收入甚至还比不上佛山市,与广州、深圳根本没法比。而桂林的经济总量依然跟我们肇庆差不多。所以我们认为,旅游对一座城市的经济拉动目前而言还是相当有限,甚至还不如一个千亿龙头企业。比如东莞的华为总产值超过千亿,纳税几十亿元,带来就业人数2.5万人,这些人创造的饮食、住房、交通和娱乐等消费是到旅游业所无法比较的。而东莞2016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392.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45.40亿元,作为制造业著名的制造业名城东莞,历史文化相对而言比较薄弱,但这不影响其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我们甚至可以说,旅游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附属产物;而旅游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壮大作用却非常小,力量非常薄弱。
60多年弹指一挥间,总结历史很容易,开创未来却需要改革的胆识和勇气。肇庆旅游业一路走过来,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肇庆旅游业最辉煌的时候不一定是肇庆最辉煌的时候,当然其最低谷的时候也不是肇庆经济发展最低谷的时候。旅游业从属于第三产业,旅游业可以极大促进第三产业,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从若干年之后去看,肇庆的旅游业甚至可能大于第二和第一产业之和。但就目前二三十年来看,旅游业必须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甚至一定程度上讲,旅游业应该是工业高度发达之后的产物。对于肇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处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地理位置,重点还是要优先发展工业,也有机会发展工业,工业必须占据发展第一地位,旅游业必须从属于工业。
所以,肇庆未来要追赶珠三角核心城市,关键还是优先发展工业,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将招商引资坚定不移加大力度抓下去,旅游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与发展工业相提并论,甚至跑到工业前面,否则真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