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怀古|这位传续南禅文化的“石头和尚”与端州的渊源
2019-03-25 11:23:58 端州发布
传续南禅文化的“石头和尚”希迁
相传,五代末北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华山派道士陈抟为了研究道家《周易参同契》与佛家《参同契》的异同,曾经专门寻访唐代高僧、“石头和尚”希迁的遗迹,云游了希迁的故乡——端州。
陈抟在端州游访一遭后,在州城东门外的石头岗题书“福寿”两个大字。
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肇庆府知府张宋卿来到石头岗,看到陈抟题书的“福寿”两个大字后,即在石头岗修建“石头庵”,以纪念“石头和尚”希迁和保护陈抟的墨迹。
▲位于肇庆的高要的“崧台书院”(图片源于新浪博客)
明宣德六年(1431),肇庆府知府王罃将石头庵改建为“崧台书院”,作为传播诗书礼教和士人讲读之地,而将石头庵迁到宝月台,遗址在今宝月公园西侧。相传,该处是“石头和尚”希迁的出生地,其母梦婴儿抱月而生,故原名为“抱月台”。
那么,“石头和尚”希迁是何许人也?
▲石头和尚像
石头和尚(700-790),唐代禅宗高僧,本姓陈,名希迁。
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释普济所编的《五灯会元·青原行思禅师法嗣·石头希迁禅师》,对希迁的身世作了概述。云: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端州高要陈氏子。母初怀娠,不喜荤茹。师虽在孩提,不烦保母。既冠,然诺自许。乡洞獠民畏鬼神,多淫祀,杀牛酾酒,习以为常。师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岁盈数十,乡老不能禁。
▲湖南衡山
文中所说“南岳”,是指湖南衡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一。
唐太极元年(712),希迁前往韶州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市南华寺),拜投佛教高僧惠能门下参学,尚未受具足戒。
▲惠能像
惠能(638-713),俗姓卢。唐代高僧,佛教禅宗的南宗开创者,禅宗第六祖。世居范阳郡(今河北涿州市),生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乃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听人诵读《金刚般若经》,发心学佛,拜投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弘忍选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表示对佛理的体会。弘忍便秘授禅法,并付与法衣。仪凤二年(677),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禅学,宣传“见性成佛”,成为禅宗正系。因在南方倡导顿悟法门,称为“南宗”。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释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卷五》载:高僧惠能昭示将圆寂,希迁赶紧问惠能:“师父圆寂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惠能用手指向北方,云:“寻青原行思去!”
高僧惠能圆寂后,希迁前往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县)青原山静居寺,师事于行思禅师。
▲行思像
行思(671-740),唐代佛教禅宗高僧。俗姓刘,吉州庐陵县人。幼年出家,从禅宗第六祖惠能学法。与南岳怀让禅师并称“二大弟子”,同嗣于惠能法脉。后居庐陵县青原山静居寺,故号曰“青原行思”。门徒云集,禅风大振。其后,法脉衍出云门、曹洞、法眼三系。
希迁与行思禅师见面后,问答之间,机辩敏捷,直下承当。行思赞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青原行思》)
不久,希迁受命于行思禅师到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参学于怀若禅师。
经过一番修行后,希迁重返青原山静居寺得到行思禅师的衣钵真传。
天宝元年(742),行思禅师圆寂后,希迁来到南岳南台寺。寺院东侧有石如台状,他结庵于台上,时人称他为“石头和尚”。
广德二年(764),“石头和尚”希迁应门人的邀请,前往潭州长沙县招提寺弘法,四方禅学者齐集门下,影响甚广。他与洪州钟陵县(今江西进贤县)开元寺马祖道一禅师齐名,号称“并世二大士”。“至江西者,必参马祖;入湖南者,必访石头”,形成了禅宗的“走江湖高僧”之说。
“石头和尚”希迁的门徒众多,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潮州大颠、招提慧朗、法门佛陀、水空和尚等二十一人。晚年,他付法于药山惟俨禅师。
▲惟俨像
惟俨(751-834),又名“药山惟俨”,唐代禅宗曹洞宗高僧。俗姓韩,绛州(今山西侯马市)人。年十七岁时,在潮州西山慧照禅师门下出家。大历八年(773),到南岳紫云峰下的衡岳寺,在希操禅师门下受具足戒。参谒“石头和尚”希迁,尝居沣州(今湖南津市市)药山寺,证得心法且嗣法。
在“禅宗五家”中,马祖道一禅师下衍为沩仰、临济二宗,而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皆出自“石头和尚”希迁,故有“禅者不知石头者皆为旁门”之说。
由此可见,“石头和尚”希迁的禅学思想影响之大。著有《参同契》、《草庵歌》,为禅法精髓,也是日本曹洞宗必诵的早课、晚课之一。
东汉道家魏伯阳撰写的《周易参同契》,用意是调和儒家、道家之说。
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流传到中国的佛教形成了“八宗”(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虽有“八宗”,理则相通,实则一宗。但是,未明事理之人往往舍此执彼,形成门派之争。禅宗的“南顿北渐”之争,就是一场大论战。
“石头和尚”希迁虽为南宗法系,但在这场大论战中却抛弃门户之见,作出了千古绝唱的《参同契》,可称是惠能之后禅学思想的理论代表。云: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石头和尚”希迁所作的《草庵歌》,渗透了他的禅学思想,堪称《悟道歌》,与“明末四大高僧”(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之一的憨山德清大师所作《醒世歌》,可以相媲美。歌云: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 成时初见茅草新,破后还将茅草盖。 住庵人,镇常在,不属中间与内外。 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 庵虽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体解。 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 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坏主元在。 不居南北与东西,基上坚牢以为最。 青松下,明窗内,玉殿朱楼未为对。 纳帔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住此庵,休作解,谁夸铺席图人买。 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 遇祖师,亲训诲,结草为庵莫生退。 百年抛却任纵横,摆手便行且无罪。 千种言,万般解,只要交君长不解。 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遮皮袋。
贞元六年(790),“石头和尚”希迁圆寂。唐德宗李适即位,赐谥号“无际大师”。
“石头和尚”希迁在圆寂前,服用草药净身。时隔一千二百余年,“肉身”仍然栩栩如生,供奉在日本横滨市鹤见区曹洞宗总持寺。
相传,贞元五年(789),九十岁高龄的“石头和尚”希迁自知将不久于人世间,就不再进食了。他吩咐僧徒将平时搜集到的草药数百种,泡制成汤剂。泡制好的汤剂,奇香无比。他每天坚持服用数十次,致使浑身大汗淋漓,大便、小便频繁。众僧徒大惑不解,他笑而不答,每天照旧服用汤剂不止。
转眼一个月有余,“石头和尚”希迁渐减汤剂的服量,脸面变得润如枣色,两眼炯炯有神,不动不摇,静坐如钟。一天,他口念佛经无病无痛而终。
▲湖南衡山南台寺
“石头和尚”希迁的“肉身”停放月余而不腐,且满室香气。他的门下弟子与地方绅耆四处募捐筹资,建造寺院于南岳东岭,安置他的“肉身”于其中。
清宣统三年(1911),在附近游历的日本牙医山崎彪见士兵纵火焚烧寺院。他经过交涉,遂将“石头和尚”希迁的“肉身”迁移到寺院外面收藏。后来,他又将希迁的“肉身”偷运到日本,辗转存放在东京郊外一座小山的地下仓库里面。
山崎彪死后,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查阅他的日记,事情才为世人所知。当人们揭去罩在“石头和尚”希迁“肉身”的黄绸时,只见希迁的“肉身”仍是生前盘腿打坐的姿势,保存完好。
来源:端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