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刻进DNA的广宁竹文化“动了”,哪一个最戳你?!

2023-03-25 15:44:38 广宁发布

微信截图_20230325153845.png

如果文化有形状,如果历史会说话

你有没有想过

坐拥着108万亩丰富竹林资源的广宁

是如何焕活上千年的竹子文化历史

今天一起来了解

你不曾细细感受的非遗竹文化

图片
图片

“指尖上的传承”

竹编奶奶巧手织彩扇

图片








图片


大到竹席、竹沙发、竹篮子,小到竹扇、竹筷子、竹蜻蜓……在广宁,每每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总能轻易勾起人们儿时的回忆:在炎热的夏夜里,奶奶或者姥姥轻摇着竹扇,送出的阵阵凉意,陪伴着进入温柔梦乡。

眼前这位神情专注,双手在双色竹篾间灵活穿梭、挑压的老人,正是来自宾亨永泰的卢水仙奶奶。今年82岁高龄的她,虽头发花白但精神抖擞,尤其在编织彩饰竹扇时更是毫不含糊。

图片

图片
图片

只见她手压篾片,灵活自如地编织着,一条条带着竹子清香的细竹蔑在手中来回穿梭。一根根细竹篾,被编织成相互交叉的菱形图案,踏好底子后,从中间到四周,编织成框架,依据字样调整定型,在一连串看似简单又有节奏的动作后,一把彩饰竹扇雏形慢慢呈现。

广宁彩饰竹扇是圆形的,用品红或者品青篾条与素色篾条编织而成的消暑纳凉生活用品,相比普通竹扇、葵扇、纸扇,它编织难度大,更加经久耐用,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与艺术美感。2022年1月,广宁彩饰竹扇获批准成为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

一把把彩饰竹扇更像是一双手的记忆,满是茧疤的手上,刻印出时间的痕迹。那些成熟作品的背后除了精挑细选的材料,更有卢奶奶在不断的创作中日积月累的经验与领悟。

图片

从最初鼓励后辈传承家风的家训家规,再到赠送给亲友知音的美好祝福语,到与时俱进地编织创造出反映社会发展的“热词”,卢奶奶说,“很喜欢将自己的心态和愿望表达出来,所以我热爱织扇,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图片

知“竹”常乐,是卢奶奶身上生动的写照。从1953年初次接触竹编成功,再到1996年重拾编织手艺,虽中途因生活有暂停过,但卢奶奶的热爱未减,编织手艺更是熟练如初。

图片

尽管现在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竹编的人不多,但仍然有一些匠人坚持将这份文化的传承运用到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中。卢奶奶就是后者之一,并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着身边的人,带领着他们感受竹编的艺术魅力。

图片

图片







如果说卢奶奶的彩饰竹扇

是手艺人对竹文化的创新传承

那么下面这座竹博园

可以说是焕活竹文化的“藏宝阁”

图片
图片

“讲故事的竹宝贝”

以竹为媒的广宁竹博园

图片








图片


苏轼诗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句诗更将竹子的高雅清逸表达得淋漓尽致。来自四川的游客杨先生第一次来到广宁,出于对竹文化的热爱,他特地来到竹博园打卡,感受专属这里的竹文化魅力。

图片

图片

那么,这座“竹博园”所在何处,又有何过人之处?

图片

坐落在宝锭山景区里的竹文化博览馆,是一个“妥妥的”竹文化打卡之地,以岭南特色建设为主的“竹博园”藏品达1000多件,共有六个主题分馆,集有六大世界之最。


image.png


走进园内,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该馆收藏的第一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以“竹”字为题材的《百竹图》,这幅图是由最早的商代到清朝3000多年时域中出现过的一百个竹字组成。

图片

移步转景间,廊亭水榭点缀其间,让人犹如步入竹林间,浮躁消散清雅独留。馆内陈列展示着以“竹”为载体的各色竹艺品,每一件作品蕴藏了丰富深远的竹文化底蕴,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生动的竹文化故事。

图片

image.png

从竹产品展示大厅、竹箸馆、竹雕精品馆、竹书馆、竹标本馆、竹文房用具馆,你可以在里面了解到全竹长卷画《八十七神仙卷》的神奇技艺、见识到世界上最大的竹雕龙凤巨筷、赞叹于巧用巨型笋壳拼成的画《九龙献瑞》、领略到立体圆雕技法创作的各色竹根雕作品、惊艳于上百道工序纯手工制作的“竹书”和全长近乎4米重达66斤的巨型竹笔……

穿越时间,跨越空间,每走进一间展馆,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诗意对话。在悠扬的乐声伴随下,古色古香的展馆、独具匠心的藏品、丰盈心灵的历史,这场文化之旅也让游客杨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深感竹子应用之广、竹艺品之妙。

图片

image.png

这座集艺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竹文化博览馆,通过不同主题的展馆和竹艺作品,用最直观的视觉体验让游客感受到“竹子全身都是宝”,竹博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能借助中国(广宁)竹产业创新发展峰会这一契机,以竹为媒,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博大精深的竹子文化和感受到竹乡广宁的魅力所在。


图片

图片






一根平淡无奇的竹子
编织出了生活的美好
更以其蕴含的大能量
创造出一个广阔天地


来源: 广宁发布 


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