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端州:这间曾经大名鼎鼎的书院 如今却隐在深闺无人知

2017-04-13 01:23:06 西江网

江水之滨,站在宋城墙上远望,江水悠悠,渔船点点,春阳正好。

身后,府城复兴正如火如荼。

生活于斯,常会喟叹时间的流逝,就如这西江之水,千百年来一直流淌,然而却流不走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比如,曾经大名鼎鼎的端溪书院。

过往:余力学文  通经致国

“余力学文,到此应多敦行士;通经致国,他年望有济时方。”这曾是端溪书院大堂前梁鼎芬所书的一副对联,而今对联已难觅踪迹。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始于唐,兴于宋,沿至清末,历时千年。

岭南书院在清朝达到极盛,而在岭南数百所书院当中,地处肇庆的端溪书院是其中的佼佼者,地位仅次于广州的广雅书院和学海堂,而它的历史则远长于此二书院。

它曾与广州的羊城书院、越华书院、越秀书院并称为广东四大书院,在两广总督府驻肇庆期间,端溪书院可招两广学子入学,为省级书院,一度曾是两广规模最大的学府。 

寻找:曾激荡先哲思想  今书声琅琅

在日益浮躁的尘世中,书院适宜安放心灵,像岳麓书院,立于寂静山林,青青砖瓦,幽深讲堂……

但端溪书院,却并不在青幽的山林里,而是意外地落在闹市中,被林立的高楼所淹没。

这让人心里面有些落差,仿佛少了点书院的味道,幸好,它在书声琅琅的学校里。

寻找端溪书院并不难,从宋城墙下到麒麟街,再到城中路,从肇庆中学大门进去,据《端溪书院史话》记载原址在该中学西北角。

然而记者看到,中学的西北角被连片的牵牛花所占据,曾经的痕迹完全被掩盖。站在墙角,伸手就可碰触这鲜美的花朵,但有几个人会想到这花泥下曾经讲学的盛况?

据原肇庆市博物馆馆长冯咏浩介绍,十几年前,该校修建办公楼和教学楼,从地下挖出了很多石板和青砖,这些石板和青砖都是明清时期的文物。极有可能是端溪书院遗留下来的。 

1.jpg

2.jpg


据悉,肇庆府中学堂是在端溪书院原址上建起的,民国初期两广军阀在肇庆交战,抗战时期日寇飞机炸毁了肇庆府中学堂的大部分建筑,这些古建筑的石条和石板便深埋地下。

记者找到了这唯一可能属于端溪书院的痕迹——校道,当走在这条长约150米、宽约2米,上面并排铺着4块石板的校道上时,不少充满活力的初中生正从自己身边经过,却没有人低头看一眼这些充满时代感的石板,虽然有的石板上有着用虔诚之心雕刻的花纹、鸟、祥云等图案。

而在学校的最北面,由于府城复兴,一栋教学楼正在被拆除,抬眼望向宋城墙,披云楼就近在咫尺。

建设:建于明万历元年

江西丰城人李材当时任岭西道佥事,他在兵巡道署左侧创建了端溪书院。但仅过一年,两广总督殷正茂便将端溪书院改为督标中军副将署。

清康熙四十七年,两广总督赵宏灿在鼓铸局旧址即今肇庆中学西北角复建书院,取名“天章”,为总督课士之所。天章书院当时的建筑格局是前卫讲堂,堂上为天章阁,中为宣教堂共5间,堂后偏东为莲池,池后为近光亭,东西为斋舍。

乾隆三年(1738年),两广总督马尔泰改天章书院为端溪书院。此后,端溪书院多次得到修葺。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对端溪书院加以重修,著名学家梁鼎芬被聘为书院院长,他手书大堂匾额“广德堂”,梁鼎芬更订《端溪书院章程》。

此时的端溪书院东西斋舍有32间之多,另有监院室1间、书店1间,恢复了昔日宏大的规模。

站在学校门口,我忍不住回头,学校一如往昔,一个老石墩似乎在述说着曾经的历史。

3.jpg

溪书院虽然已被沉埋,但它在我眼中却从未如此立体,这是一份直抵心灵的守望,亦如开放的宋城墙,守望着一段历史和文化,虽然它已落败,但曾经却如此灿烂辉煌。

有老肇庆人建议,能否把端溪书院纳入府城复兴项目,重建端溪书院,毕竟复原这处文化厚土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时代需要,也是对城市建设者智慧和魅力的考验。(西江网 记者 万涛

网站底32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