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肉桂又飘香
2024-05-16 09:21:09 高要发布
靠山吃山,
在禄步镇双马村委会皮山村
村民世世代代的耕种下,
村后的万亩青山,肉桂成林。
近日一大早,
记者跟随村民们走进桂山,
体验开桂的苦与乐。
一路上,
山间树下不时能看到
村民们开桂忙碌的身影。
肉桂产业
是禄步镇乃至高要区的
传统特色产业之一,
当地桂农对肉桂的一切
了然于心。
据介绍,
开桂的最佳时期
只有在清明后至立夏前后
约一个多月的时间。
立夏刚过,
桂农们需要抢在
桂树发新芽之前的
十天左右时间开桂。
▲ 以上两图 邹华彬 摄
在半山腰一处
肉桂长势茂盛的地方,
村民明哥手持电锯砍桂树,
不到一分钟,
十数米高的桂树应声倒地,
比起砍刀高效多了。
另一边,
村民张叔也没闲着,
只见他以桂刀为尺,
量出约40厘米标记分段。
▲ 以上两图 邹华彬 摄
在树干上熟练地环剥开皮,
顺着树干纵割一刀,
这个步骤叫做“捅桂”。
随后,
张叔拿出了牛角锹,
一推一转间,
一张完整的湿桂皮
便被轻松剥离下来。
在开桂时,
桂农们细心把桂皮、桂柴、桂枝
分类堆放好,
以便下山时能快速“打包”。
“以前开桂时节,桂皮、桂柴这些都要靠人力挑下山,再挑回家去,差不多一百多斤,很辛苦。现在好多啦,可以把三轮车、摩托车开到山脚,方便了不少。”张叔说道。
栉风沐雨,方得肉桂。
通常,
村民们都是一早带着午餐独自出发,
一直忙活到傍晚5点左右才下山,
期间不断重复着枯燥的体力劳动,
累了就在斜坡上歇息,
饿了就吃自备的午餐。
虽然满眼翠绿、满山鸟语,
但确实算不上惬意。
▲ 以上两图 邹华彬 摄
如果你问他们,这么累为什么还要坚持,他们或许说不上什么大道理,但字里行间离不开对“传统”的传承和对“我们的桂好”的骄傲。张叔从十多岁开始便跟着母亲到山上开桂,至今已有十几年时间了,凭着肉桂种植,维持着一家人平淡幸福的生活。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桂农,肉桂浑身都是宝,像桂皮、桂柴、桂枝这些,很多人过来收购,然后送到禄步镇的桂皮加工厂加工。禄步山好水好,种出来的肉桂品质也好。”
第二天一早,
村民把昨天收获的新桂皮
搬了出来晾晒。
这时,
露台上、广场前、村道边,
都晒满了桂皮,
满村弥漫着桂皮特有的馥郁芳香。
▲ 以上两图 邹华彬 摄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瑰宝。
禄步镇山地众多,海拔适中,
日照充足,非常适合肉桂生长,
种植的肉桂
皮厚多肉、桂油杂质少、
桂皮醛含量高,享誉海内外。
禄步镇裕丰农副产品加工厂就是把
“高要肉桂”销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的企业之一。
▲ 邹华彬 摄
禄步镇裕丰农副产品加工厂厂长何国明介绍,高要肉桂较黄净,少白斑,质量上比其他地区好很多。“目前我们主要做肉桂初加工,产品大多出口到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拉克以及非洲、埃及等地,深受客户好评。接下来,我们计划购进先进新设备,发展肉桂深加工,例如精细包装的肉桂产品、肉桂精油提炼等,提高肉桂生产附加值。”
作为高要区肉桂种植面积最大的镇,截至2023年,禄步镇肉桂种植面积达16万亩,产量达7940吨。全镇共有肉桂产业加工厂44家,相关从业人员3000多人,香飘千年、热销海外的肉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支柱产业。接下来,禄步镇将把做好做优肉桂土特产文章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紧抓肉桂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机遇,积极扩大肉桂种植规模,做强肉桂品牌,加快推进桂枝、桂叶、桂油、肉桂茶等“肉桂+”精深加工产业,推动禄步南药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陈彦成 摄
在高要,
肉桂不仅是一味南药、
一种食材,
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是强县促镇带村的法宝之一。
近年来,高要切实抓好“虾米鸭猪羊桂”六条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更与中国经济林协会签订共建协议,在肉桂产业化发展和肉桂产品的延伸应用开展合作,做精做深“土特产”文章。
▲ 邹华彬 摄
如今,高要以“高要肉桂”为原材料,创新研发出细腻纯正的高桂米粉,清香可口的高桂茶,醇厚饱满的高桂酒,香气四溢的高桂裹蒸粽,鲜美香脆的高桂虾饼等系列“高桂”年菜,还有探索养殖高桂虾、高桂鸭等等,为肉桂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高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