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本:东部约43%的土地,居住约全国94%的人口,创造全国约95%的GDP。
肇庆版本:东部约28%的土地,居住约全市53%的人口,创造全市约71%的GDP。
2022-07-14 08:55:04 肇房网
不打开地图,无法领略自然风光的震撼,无法感受大好河山的壮美,更无法读懂地貌差异,给人类和地方发展产生不同巨大影响。
中华5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代代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奋斗史。
所以,我们能看到,长三角、珠三角由沿海地理而催生蓬勃的外向经济,能看到黑吉辽在黑土地孕育出粮仓,能看到云贵川凭高原优势诞生庞大的水能发电产业……
实事求是,因势利导,从来都是人类发展的法宝。
审视肇庆发展,把握时代脉搏。今日,继续推出“竞局系列”,第二篇:
《“半珠半山”的肇庆,与肇庆的“胡焕庸线”》
开篇,先说说肇庆的历史。
肇庆一词,诞生902年前的宋朝重和元年。其实,先秦时已属南越,但当时各县市仍归属不同州郡,直至汉武平定南越后,设置高要县,肇庆这个地方才首次以相对独立的行政身份走到台前。
之后,历朝历代,版图变更不断。
即便新中国成立之后,肇庆的区域版图仍然不断变化。
比如,1952年,怀集就从广西分出,纳入广东,成为肇庆辖下的一个县;比如,西部的封开,就于1961年的封川、开建两县合并而来;还有,1994年,原肇庆管辖的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才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
自此,肇庆的地理界线被固定下来。
地理版图,也从原来“一江居中,南北对半”的地理格局,变成如今的“两江贯穿,八字延伸”。
一条是西江,向西串联四会、鼎湖、端州、高要、德庆和封开等区域,另一条,是绥江,贯穿四会、广宁、怀集三县市。
两江如“八”字形,从东南,向西北延伸,呈现类梯形状。
这形状,像极了一个上宽下窄、面朝中国大西南的大方鼎,四会、高要为足,端州、鼎湖作底,山区4县宛如巨大的鼎身。
虽然,肇庆的边界尚算规整,但各县市间的地势差别可不是一丁半点。
平面上看,东西两头,一边是广佛、另一边是云桂等省,山区与平原的分界线就处于肇庆境内。
东西枢纽,水运方便,以及符合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的地利,也许就是当年肇庆成为近两百年“两广总督府”行署所在地的原因所在。
△两广总督府老照片 图源:星湖美美
两江交汇、两江冲积的的四会、鼎湖、端州、高要,地势相对平坦,属于珠三角范围,而叠峦连绵的怀集、德庆等则属于山区县。
简单来说,肇庆的地理版图就四个字:东南、西北。
东南平原,西北山区,半珠半山——这就是肇庆的地理现实。
接下来,说说肇庆的经济版图。
山川地貌,起伏的不仅仅是地势,还有因势而成的经济局面。
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并提出从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
这条接近45°的“胡焕庸线”,不仅是是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更是把中国经济发展分成两个世界,对后世考究区域发展可谓意义非凡。
在肇庆,也有这么一条“胡焕庸线”。
2020年1月3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二横线”的汕湛高速清(远)云(浮)段开通,全长约158公里,贯穿清肇云三市。
该线段的开通,首次让肇庆辖下的四会、高要实现无缝的高速联接。
沿着汕湛高速肇庆段,西北角的四会罗源镇,至高要禄步镇,也能画出一条约45°的“胡焕庸线”。
把肇庆分成西半壁和东半壁:西北“半山”、东部“半珠”。
与中国版的“胡焕庸线”相类。
肇庆的西北板块和东南板块,不仅仅在山川地貌上形成巨大的差异,在经济上同样是泾渭分明。
以2021年公布的数据为例——
肇庆全市GDP合约2600亿元,东南板块的端州、鼎湖、高要、四会、大旺,5个县市(区)合计总量约1856.09亿元,全市占比约71.38%。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约146.45亿元,西北板块的怀集、广宁、德庆、封开4县,总量约30.73亿元,全市占比仅约20.98%。
要知道,东南板块总面积不过是4199平方公里,仅占全市的28.2%。
套入玄学解释:
肇庆是一个大宝鼎,要站得稳、装得多,想发展经济,作为“双脚”的四会和高要,自然要强壮有力方能支撑上部,作为“鼎底”的端州和鼎湖,也要足够的厚实,才能不穿底,“鼎身”的西北半壁,面积越大,容量就越大,后期的发展空间才更宽广。
另外,根据七普数据,东南板块总人口约219万人,占比约53.3%,西北板块则约192万人,占比约46.7%。
△来源:肇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
所以,神奇的“胡焕庸线”,同样在肇庆存在——
中国版本:东部约43%的土地,居住约全国94%的人口,创造全国约95%的GDP。 肇庆版本:东部约28%的土地,居住约全市53%的人口,创造全市约71%的GDP。 可以说,“半山半珠”的山川地貌,造就了肇庆“东南、西北”的经济差异。 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着政府经济举措的制定和施行。 例如,2018年出台的《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5年)》(草案),规划的范围,就仅限于端州、鼎湖、高要、四会、大旺的东南片区。 西北板块,未见有乡镇能猎及其中。 还有,于2020年5月公布的《肇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公众版)上,规划的“一带一廊一区”格局当中,怀集、广宁、德庆、封开4县,就列为了“生态产业示范区”。 都市经济和工业产业,则安排在东南板块。 当然,西北板块也不是不发展工业产业,不搞经济发展。 在东南板块之外,政府分别在西北4县设置了11个重点工业园区。其中,包括怀集的广佛肇经济合作区、封开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都拥有相当的实力和知名度。 此外,还有怀集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宁产业转移工业园、江积工业基地、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封开长岗工业基地、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悦城新型建材工业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南药基地等。 这些工业区,将肩负起西北4县第二产业的腾飞使命。 虽说,肇庆西北半壁,经济基础薄弱,甚至说难听点,就是拿不出手。 但是:时代不同了!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肇庆全境入列,作为世界湾区的纵深腹地,一系列成型的交通路网,使其可以,更便捷地享受和接收来自珠三角核心区的经济和产业外溢。 同时,在国际环境多变、外围经济起伏的影响下,国家正全力整合资源,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国内经济大循环。 未来,占据珠三角面向大西南“门户”地利的肇庆,会踏入一个非常的红利期。 以往珠三角的版图(不含肇庆西北4县),是这样的—— 像一只向海的大龟。 面朝东南亚、太平洋……很符合过去,珠三角在改开之初,以进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 如今,大湾区时代,肇庆全域纳入规划之后,是这样的—— 像一只奔跑的小狗。 面向大西南、内陆……更契合如今“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转型和升级之路。 玄学解释: 改开初期,经济从0开始,还要看外围“脸色”吃饭,当然是龟速爬行了。以后,拥有相当经济基础,更注重自主创新,兼而背靠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14亿消费人群。升级后的“小狗”,当然比以前的“小龟”,更有力量、跑得更快! 最后,顺便预告下一篇“竞局”系列之三: 《实现东南一体化,是肇庆的野望》
来源:肇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