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肇庆历史知识知多少?(四)
2023-10-21 17:37:19 肇庆西江网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2200多年历史长河中积淀出广府文化、
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包公文化,
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庵、古城墙、
德庆学宫、七星岩摩崖石刻、悦城龙母祖庙、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等为挈领的众多名胜古迹,
仿若熠熠波光,辉耀千载。
邓小川 摄 六祖寺位于四会市贞山风景旅游区内,是后人为供奉禅宗大师六祖惠能而建。寺庙四面环山,景色宜人,香火鼎盛,是众多六祖惠能寺院中规模最大、最为肃穆壮丽且唯一被命名为“六祖寺”的寺庙。六祖惠能在湖北黄梅得五祖传衣钵后,即归岭南,曾在四会扶卢山龙头铺小村隐姓埋名、藏身避难修禅多年。其间,他经常向村民传授禅法,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纪念他,当地信众在他藏身之地扶卢山建起了古刹,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1995年,四会市政府决定重修六祖寺,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决定将其移至贞山大坑新址。六祖寺占地面积近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全部建筑均采用白墙绿瓦红柱的传统古典寺院风格,蔚为壮观。六祖寺现已成为岭南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也是世界佛教各宗各派修行、讲学、弘法和安养的殊胜道场。 梁亮 摄 庆云寺坐西向东,四周峰峦环抱,环境清幽,为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它由在犙和尚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始建,初名莲花庵。后栖壑和尚受邀任该寺住持,于崇祯九年(1636年)扩建殿宇。殿宇建成后,栖壑大师见周围雾霭袅袅,加之山顶有湖,“天将雨,湖先出云”,遂将莲花庵易名为庆云寺。明末清初,庆云寺历经四次大规模修建,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殿堂规模基本定形。咸丰十年(1860年),寺庙因兵乱被焚毁,次年重建。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庆云寺发展至最盛,僧众达千余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敕赐“万寿庆云寺”雕龙木匾及《龙藏经》《释迦事迹应化图》,并修葺殿宇。 庆云寺内的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且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共有大小殿房100余间,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庆云寺地成七级,倚山势构筑五层殿宇,自下而上依次为:第一层天王殿,第二层韦驮殿,南有客堂、鼓楼,北有斋堂、钟楼,第三层大雄宝殿,内设东土祖师殿、伽蓝殿,三殿合而为一;第四层毗卢殿;第五层观音殿(即原莲花庵)、药师殿、地藏殿。庆云古刹得自然山水之灵秀,庄严而质朴,雄伟而肃穆,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信众及游人前来礼佛祈福。 图源 多彩肇庆 白云寺,又名龙兴寺、鼎湖古寺,位于鼎湖山西南部云溪上游云顶峰山麓。唐仪凤三年(678年),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智常禅师在此兴建龙兴寺;因所在之处常有云雾缭绕,龙兴寺在宋代时改名白云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重建时获题“鼎湖古寺”石刻匾额。白云寺是鼎湖山最古老的寺庙,自建成后屡经兴废。1979年重修古寺时,恢复了其原有的鱼珠脊顶、琉璃瓦面,但梁架、屋檐改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今白云寺为二进五开间,有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施主殿等,建筑面积为636.8平方米。白云寺环境清幽,寺前古树苍翠挺拔,寺内古迹众多。 图源 文明高要 宝莲寺位于高要莲塘镇北面的宝莲台小山岗(又称龟岗)上。据高要县志载,宝莲寺建于宋朝开禧年间(约1205—1207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属鼎湖庆云寺的分寺,先后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进行了重修。几百年来,各地善男信女纷至朝拜,香火鼎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因年久失修,逐渐坍塌。为挽救历史遗产,众多热心人士提议重修宝莲古寺。1996年10月首期工程基本完成,再经历年的扩建,使宝莲寺逐步完善,面貌焕然一新。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摄 宝林古寺位于四会市贞山街道柑榄村内。该寺祀阮公佛,始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初名众缘寺,到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改名为宝林古寺。该寺占地面积1134平方米,分山门、前殿、正殿和后殿,深四进,左右两侧辅以厢房、小巷及前后小门等,互相连成一体。主建筑为硬山顶结构,出檐平缓,形制古朴,在二、三进院落中建有仿宋代特点的“承露”,建筑特点颇为奇异。四会民间至今一直流传着六祖惠能点化阮公圣佛阮子郁成佛,阮子郁又点化梁公圣佛梁慈能相继成佛,阮公圣佛为救火普降大雨等传说。古往今来,每年逢正月初九为阮公佛生诞日,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到寺内进香参拜,以求祝福消灾。 许伟刚 摄 位于城区正西路北侧的石桥亭建于1931年,是目前肇庆城区遗留下来为数甚少、具有反映历史名城文化风貌和民间特色的茶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桥亭一直是群众休闲活动的场所,下象棋、讲古说书、阅读书报、民乐演奏等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2015年,政府有关部门对历经80多年风雨沧桑的石桥亭进行了修缮整治;此外,“石桥亭”题刻人梁清平的后人,将遗失已久的对联重新雕刻,捐赠出来安置于亭内,将一个休闲、舒适、整洁,能回顾往日胜景的石桥亭还于民众。 图源 多彩肇庆 后乐亭选建在七星岩风景名胜区石室洞南面翠苑内,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它无论从选址、布局或是外观看都仿佛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着眼于浑然天成,富有岭南园林的建筑特色。1934年,建好后的后乐亭呈正方形,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歇山顶盖绿色琉璃瓦,亭顶主体部分高于两侧,并分为三叠。后乐亭八檐八柱,梁架装饰明代彩绘图案。“后乐”一名,源自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乐亭”前檐下原来镶嵌的匾额废后重置,由清末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堂弟、著名历史学家和书法家溥俨书写。亭内南北相通,东西两侧砌水磨石米椅供游人憩息。 图源 多彩肇庆 十友亭位于星湖玉屏岩麓,在通往三仙观的蹬道中途,蹬道从亭中穿过。该亭建于民国23年(1934年),由周良等十位邑人捐资兴建,故名“十友亭”。该亭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亭台建筑特色,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和使用价值。2007年,“十友亭”被列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该亭呈方形,东西向,南临崖边,北依崖壁,为混凝土仿古结构。歇山顶,瓦脊瓦檐用蓝色琉璃瓦搭配,亭子用四根朱红色亭柱承托梁架斗拱,显得古色古香,韵味隽永。据说因这里山岩陡峭,游人登岩至此已较为辛苦,故建亭子,两侧还砌有水磨石米椅供游人憩息,有雪中送炭之意。在亭内远眺中心湖、与湖岸弯曲的绿色幽堤,分外迷人。十友亭可谓是最“有才”的亭子,它不仅是民国时由10名“财”子所建,它的匾额更是由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梁清平所书。 图源 端州发布 佶闲亭位于七星岩阆风岩东南麓。为中国国民党名将余汉谋的兄长余骏谋所捐建,亭名原取自余骏谋的字“佶闲”。与当将军的弟弟不同,余骏谋的一生以经商为主,他热爱家乡,造福乡梓,曾经为七星岩景区的建设作出过很大贡献,除了佶闲亭外,七星岩内还保存有同是他捐建的揽胜牌坊。 图源 多彩肇庆 眠绿亭又名时若亭,位于鼎湖山飞水潭瀑布之前,蹬道穿亭而过。清雍正五年(1727年),两广总督阿克敦建(另有一说法是雍正十年肇庆知府刘庶建)。该亭1991年在原址重建,坐西向东,呈方形,长宽均为7.2米,歇山顶,灰塑脊。在该亭两侧花岗岩亭柱上阴刻对联一副:“流水闻高下,青山阅古今”。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形象地突出了该亭所处的位置,让人在欣赏鼎湖山飞水潭一带浓荫蔽日、飞瀑轰鸣的壮观景色时,内心油然而生地增添了一份文学艺术的滋润,带着厚重的历史感,同时又加深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图源 多彩肇庆 半山亭位于鼎湖山天溪中段北侧,因处于坑口至庆云寺山道之半,故得名。该亭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庆云寺第六代住持圆捷机化缘建,本名“小歇”。该亭于2010年12月被评定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进入鼎湖山,经过“鼎湖幽胜”牌坊,两旁竹木繁茂,凉风习习。过寒翠桥及香界桥,便进入深山古道,约走数十米便到半山亭。游人多在此小歇,环顾四周,只见后枕三宝峰,前列为象回岭,左为青龙岭,右为伏虎岗,峰峦叠翠,漫山碧透,古木参天,浓荫蔽日,还可见峭壁上刻有笔力雄健的“鼎湖”两字,此景即为进入鼎湖山第一景“小歇群峰”。 图源 星湖美美 荣睿碑亭仿照唐代建筑建造,亭顶两侧高翘一对鸱尾,直脊装饰着兽面,四角飞檐伸出龙头,造型庄严肃穆,古朴大方,此景为进入鼎湖山第二景。碑亭为纪念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大师而建。相传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偕日僧荣睿第五次东渡日本受挫,辗转至端州,荣睿积劳成疾,逝于鼎湖山。亭正面檐下镶嵌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荣睿碑亭”匾额,亭中央矗立着一块竖式石碑,碑的正面镌刻赵朴初会长所题:“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大师纪念碑”两行楷书;背面刻有赵朴初会长撰写的《荣睿大师赞》诗句。亭前左侧竖立着云石镑刻的《荣睿大事记》。纪念碑已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源 肇庆西江网 肇庆府署存碑位于端州区城西街道宋城社区原市一医院旧址内。刻于明清两代,共八块碑记,镶嵌在一面地台护墙上,碑面朝南,呈东西一字排开。肇庆府署存碑是反映明清时期肇庆府衙沿革、历任职官情况及有关行政事项的重要文物。《肇庆市不可移动文物》一书记载,肇庆府署存碑包括明肇庆府重修廨寓碑记、明肇庆府新建丽谯楼记碑、明一壶亭记碑、明肇庆府提名碑、清肇庆府禁官差勒索杂货铺告示碑、清肇庆府禁官差勒索磁器铁锅缸瓦铺告示碑、清肇庆府禁封江勒索碑、清福字碑。八通碑记中,明肇庆府重修廨寓碑记、明肇庆府新建丽谯楼记碑和明肇庆府提名碑是研究肇庆历史建筑、政治文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图源 肇庆西江网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郭世隆到肇庆担任两广总督。郭世隆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皇帝赐给他及其两子手书。郭世隆离任两广总督,特将康熙皇帝的手书勒石刻碑,制作了6块御书碑立于两广总督府,后被移到阅江楼存放。据其现存于阅江楼的述御书来历碑载:“曩在直隶之清苑,闽之庐宫,曾特建御书亭楼,勒之贞珉,以志盛遇于不朽。今移驻岭表,道里悠长,依恋徒切。特于嵩台胜地,将前后御书,并摹诸石。”康熙御书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是碑刻中之珍品。 图源 肇庆西江网 张之洞为开采砚石所立石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1984年建碑亭进行保护。碑题“两广总督部堂兼署广东巡抚部院张,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按”;落款为“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札”。碑文告示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张之洞为平息争讼,解除对羚峡砚坑的封禁,核准石匠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修改采石章程,明令各级官吏衙役不得敲诈勒索,私受一砚一钱等条例。张之洞为开采砚石所立碑字体端庄,刻工精良,同时反映了当时端砚行业状况、政府与民情等社会现象,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图源 封开发布
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代嘉兴年间又重修,根据《封川县志》桥渡篇有建桥的记载,邑人陈用时等募缘修建,长十丈余,阔一丈,上覆以亭,桥名以修泰新村桥为命名,简称泰新桥。古桥为梁柱式廊桥,全长10.89米,宽3.4米。桥上有亭屋涵盖,桥墩设四列十六根方形花岗岩石柱,柱顶架梁围,梁上铺桥板。石柱位于河床平整的岩石之上,不施加斧凿,桥屋歇山顶、龙舟脊,背饰灰塑卷草纹,盖蝴蝶式瓦,整个桥屋为木结构,全为榫衔接,不施布钉,展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建筑工艺。梁架为抬梁式,间以驼峰斗栱承托,上刻“鱼跃龙门”如意纹、卷云纹等。
古老的泰新桥,曾是两省三县交会点,其往北可通广西苍梧,往南到郁南。在桥的西北面,现在还有平岗古埠,青砖街道,古庙古树,依稀可见当年熙熙攘攘的热闹情景。桥的南面,斑驳的青石条,残缺的古井,曾经的古道淹没在草丛之中。这里孕育一大批仁人志士、文人墨客,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炳辉、封川县委第一任书记龙师侯等先辈,从这里沿着古道传播文化,心怀壮志走向革命,谱写了一个个传奇故事。
图源 怀集发布
龙湾古石桥又叫龙湾古县桥,又因古时附近有双塔镇守又叫双文昌桥,位于怀集县怀城镇龙湾居委会梁屋村,建于明代,为东西走向,两桥墩三段桥面,中略高,两边均有三级台阶。桥总长15.6米,面宽1.4米,高5.6米。桥面是用三条花岗岩石条铺设而成,为三角形分水式桥墩,东面桥墩用青石修筑过,西面桥墩是花岗岩石砌成的。古县坑河从北流南注入绥江河。龙湾古石桥位于龙湾古县城遗址的东面,是怀集县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