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诗洞 : 感受世代文风高涨,来了解一下→

2020-06-04 17:44:29 怀集领域网 怀集发布

怀集诗洞 : 盛传这个村在诗洞世代文风高涨,满腹才学的诗人代有人出!


耕读传家话徐氏
作者:高健


居住在诗洞镇琴模、六苏、万诗、大村、道院、琴母塘等村的徐氏大多是怀集县徐氏先祖十三公的后裔,他们是崇尚耕读传家的望族。耕,既是掌握技能,也是立家之本;读,既是明白事理,也是传家之法。只有传承了耕读家风,才能掌握技能,明白事理,才能清白持家。这便是徐氏家族深谙的传家之道。


徐氏族训载道:“重教兴学,读书为荣,学而不倦,锲而不舍,拾书中金,拾书中玉。”数百年来,徐氏与其他氏族一样,视读书为天下第一等事业。自古以来,诗洞镇徐氏后裔中不乏被授予“德重乡望”“功着千家”“崐山璞玉”等荣誉称号的文人贤士;清朝年间考取功名的文武生不乏其人,有道院村的徐汉凤、大村的徐文钟、琴模村的徐应荣、琴母塘村的徐翠芳、六苏村的徐嘉言等,共计21人;近现代,不乏徐显纯等政界精英,也不乏省级作家徐金丽等文化人。诗洞徐氏在2019年开展奖学活动时赋联云:“东海(徐氏堂号)扬波当然后浪高前浪,南州折桂必定晚生胜先生。”横批“人才辈出”,徐氏后人考上大学的莘莘学子层出不穷,这无疑是良好家风熏陶的结果。


十三公第十八代孙徐汉凤,从小读书勤奋,聪慧过人,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邻乡文人出上联:“浊水岂无龙住乎?”,他答下联曰:“青山疫有凤居之。”他的才学令当地文人和村民赞叹不已。出生于1887年的徐式我满腹经纶,毕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和学术研究,曾编写《易学新知》(上、下、中三卷)《易理断命》《三百六十首和诗》等,在当时广东、广西两省文化界较有影响,被誉为南岭骚客的他曾作诗云:“一部易言曾脱稿,七头字典又开编。穷愁著述生涯趣,刻苦揣摩志气坚......”现代诗洞徐氏后人徐如飞吟诗作对同样才华横溢,赋诗《天道酬勤》曰:“懒汉难见五谷花,勤恳方能收成华。丹桂有根长志汉,黄金无种生勤家。”六苏村徐金丽现任肇庆市交通集团副总经理,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个人诗集有《与时光对白》等4本。可见,在诗洞镇徐氏家族中,世代文风高涨,不乏学而优则士者,满腹才学的诗人代有人出。


 

六苏村的徐氏家族是传承耕读传家的典范,其村口牌坊的对联彰显谆谆告诫子孙之意,牌坊内侧联云:“出塞奋征鸿快意仕途怀故里,入乡开环境茂林溪涧绕庄园。”外侧联云:“禄位开泰达天地钟灵能毓凤,苏门放光辉日月紫气可藏龙。”


“重办实业,勤劳致富。”这也是徐氏家族倡导耕读传家之家风的体现。20世纪70年代,六苏村六成以上的家庭都从事六苏纸生产工作,靠其发家致富。心灵手巧的六苏人利用当地盛产的苦竹作为原材料制作成纸,可用作抄写文稿、烟纸和冥纸等,销往肇庆、云浮等地。六苏纸制作过程与古法造纸相仿,从取料到纸成品期间要经过72道工序,历时三个月。至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停止生产。如今走进六苏旧式民居,客厅两侧墙壁批有一层细砂与木薯浆混拌的墙体,是那个时期村民制作六苏纸其中一个工序的印迹。


六苏村琴南自然村是明末清初年间诗洞镇西北部的大荒野,距圩镇13公里,毗邻封开县,目之所及,莽莽苍苍,荒山野岭闪动着岩石般暗绿的光。人烟罕至,野兽出没,匪寇猖獗。300多年前,徐氏先祖从桥头镇迁居此地拓荒垦田,建村发族,传承耕读传家之祖训。


如今,在青山环绕、绿水穿寨的琴南村仍然矗立着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炮楼,建筑面积有45平方米,楼高约20米,用青砖垒砌,炮楼内呈梯形的内开外收的小窗口随处可见,整栋楼外观酷似长城上的烽火台。这是当年徐氏族人抵御匪患之所。饱经沧桑的古炮楼依然坚固如初,护卫着琴南村走过百数年的时光,现在成为了徐氏后人的一座精神地标,是进入新时代后离开农耕土地营生的徐氏后人乡愁的寄居地。家风是永不断裂的文化传承,琴南村的中青年一代通过读书走出了山村,有当教师、公务员等公职的,也有手艺师傅。

岁月流逝,家族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但古老的文化、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却仍然世代相传。

 

来源:怀集领域网   怀集发布

肇房.....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