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杂哥”曾经是市政修路工 黄敏记用28载岁月烹饪出肇庆好“牛杂”
2017-04-13 01:23:06 肇庆都市报道
“28年了,我开档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呢。”现年59岁的敏记牛杂档老板黄敏记对着二十出头的记者“炫耀”般说。
俗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有这样一家食摊,始营于80年代,见证过肇庆的沧桑巨变,至今仍出现在居民楼阁。小档每天仅营业3小时,来往顾客却络绎不绝。说起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城西龙安路附近的敏记牛杂档,相信是很多70后、80后肇庆街坊们的集体回忆。牛杂档的执事人黄敏记已逐渐步入花甲之年,但是敏记牛杂档在时间长河中不断焕发生机,甚至已经成为肇庆美食文化的一种记号。
实习生 卢舒曼
此去经年人声不息
“继续往前走吧,还没到呢。”穿过繁华的端州五路,朋友韵韵带着记者绕进了一条小巷,这是她一周内第三次带人进来。进巷子后只见居民打牌、卖菜、聊天、带小孩,安逸朴素的情景与外面的喧嚣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有“远近驰名的美食”。
“到了!”在一个小区门口,有一辆打着“敏记牛杂档”招牌的牛杂车,倚着古老的榕树,享一抹清凉。车前食客络绎不绝。年轻人打了几份牛杂坐在角落窃窃私语,中年人一边下单一边管带自己的小孩,更有甚者开着摩托车进来,“牛肠×份,牛肺×份,牛肚……牛腩……”像背餐单一样,等打包好即扬长而去。就这样,牛杂车前里三层,外三层,被围得水泄不通。
“从90年代开始,我在这里都吃了20几年咯。”附近居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从初中开始就是敏记牛杂档的忠实顾客,一直光顾是因为“好吃”,而且牛肉够新鲜,没有“雪味”。“现在我成家了,有时还会带着儿子来吃。”说着,陈先生又叫了一份。
今年22岁的阿莹是德庆人,她的“吃龄”只有两年,每天下班后甚至到牛杂档当免费“帮手”。“我最喜欢吃牛肠,越肥越好吃,这里的牛肠让我吃出了牛奶味。”阿莹自发充当牛杂档“咨客”,向记者这种第一次来吃的人推荐着招牌菜,除了喜欢敏记牛杂档,也喜欢“敏记”。“阿叔总是笑口迎人,乐于分享。”阿莹笑着说。敏记牛杂档像阿莹这种食客还有很多人,他们不是老板的亲戚,也不是牛杂档的店员,而是所有热爱牛杂档的普通街坊中的一员。
创业容易守业难
“我开档的时候,你都还没出生呢。”敏记牛杂档的老板黄敏记面对记者问及他经营的时长时,毫不犹豫地说出“28年”这个数字。曾经,黄敏记是市政建筑公司的修路工人,端州区基本每一条路都“经过他的手”。虽然有编制和固定工资,但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好疲劳”和“赚钱少”。“在单位里每个月平均收入29.58元,最高的时候也只是38元。”因此,“出来闯一下。”黄敏记的想法得到了妻子邓元妹的支持。当时邓元妹所在的水泥厂解散,两人正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
“离开单位时,我手上只有300多块积蓄作为本钱。”黄敏记坦然,那点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只够推辆牛杂车出去卖牛杂。“因为我本身爱好饮食,手上的钱又不够开间小食店。卖牛杂最容易了。”黄敏记说。
1987年3月,黄敏记推出了他的第一辆牛杂车,起名“敏记牛杂档”。只卖牛肠、牛肺等牛杂,并不像现在还有土豆、面条、青菜、炸饼、臭豆腐等丰富品种。“当时牛肠0.2元一串,牛肺0.1元一串,一天可以赚十多块钱,一个月就有几百元。”黄敏记对转行带来的小成功感到欣慰。
做生意不像在单位那样稳定,行行都有各自的成功奥秘。黄敏记的秘诀在于“货源要靓,做工精细”。到1998年的时候,恰逢货源大缺的时期,“那时没有冷冻肉,有时整个肇庆才宰杀十多二十头牛,放到市场上就要抢。”面对危机,黄敏记灵机一动,学会从肉贩那里“下手”。“我跟卖肉的小哥混熟,两人达到称兄道弟的程度。于是我每天早上去屠宰场帮他开膛切肉,保证拿到最新鲜、最靓的牛肉。”从此以后,黄敏记每天早上3点起床,驱车去屠宰场,亲自守住牛肉从牛身上下来到消费者口中的每一道防线。
“宰牛之后,还要洗牛肠。牛肠的处理要很精细,不做足功夫很容易沾上脏东西。”这些年来,除了黄敏记之外,同期与他一起发市卖牛杂的人早已转了行。因为这种辛苦不是常人能够理解,也非常人能够忍受和坚持。
“街坊吃不到会失望”
第一次推车出去的时候,是在家外面的路口摆卖。“我的心情很忐忑,毕竟没有做过生意,不知道有没有人肯吃。”那时旁边的几个鱼贩看见了,说:“敏记今天第一日开张喔,要帮衬一下。”试吃之后,他们都竖起了大拇指,黄敏记马上像吃了定心丸,信心大增。“这让我觉得第一步走对了,真的很感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即使同一家人都会有差异。黄敏记虚心向每一个来光顾的食客求教,希望做到最好。“现在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的原因,一是怕辛苦,二是不能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说做什么都要‘交学费’。”他觉得所谓的“学费”就是要接受那些“说你不好的人”的意见。“有的人喜欢咸,有的人喜欢淡,能做到一百人中有七十人喜欢,我觉得已是十足了。”黄敏记不断调整自己的做法,逐渐做到在坊间小有名气。
很多街坊都给出很多宝贵意见。黄敏记回忆,曾经有一个来自开平的顾客,在肇庆做生意,去广州、佛山等地拿货。他在其他城市的牛杂档看见有土豆卖,而且很好吃,但是肇庆还没有人开始卖,所以他向黄敏记提议:“卖下薯仔啦。”自此之后,黄敏记开始在经营中加入其他菜式。
喜爱的人渐多,街坊就会推荐黄敏记到工厂、商场外“摆档”。更有甚者,还送上一面锦旗,上书“敏记牛杂真好味,人人吃过翻寻味,价钱收费好合理”以示喜爱。
黄敏记认为,坚持经营牛杂档的重要原因,是街坊们的支持。“那些顾客来到没得吃的话,会骂我的。”黄敏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他看着那些忠实的食客从少年吃到中年,再看着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光顾,就像看着自己的子女长大一样,特别欣慰。
人生知足常乐
黄敏记诚然,人到花甲之年,牛杂档的事业已经不能坚持多久了。
“以前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怎么工作都不累,即使早午晚三班一直做,身体也能复原。现在不能太拼命了。”他说,一直不开门店的原因是,门店的铺租和水电的成本高,需要他一天到晚都开店,身体受不了。因此,黄敏记一直在家门口经营牛杂车,营业时间只定在下午4点至7点。他已经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纯粹是坚持自己喜爱的事业和满足街坊的需求。
在大儿子阿宏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在他4、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去外面卖牛杂,直到凌晨1、2点。“我曾经睡过牛杂车底。”阿宏说,他觉得经营牛杂档太辛苦,所以他选择去当发型师。小儿子阿云大学刚毕业,更没有打算继承牛杂档。
“我也不希望儿子们继承我的事业,因为太辛苦了,而且赚不了大钱。他们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黄敏记与邓元妹两夫妇的人生哲学均认为:“钱够用就行,人生知足常乐。”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推不动牛杂车了,但现在“敏记牛杂”还在坚持着,而黄敏记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感到舒适和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