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燕城)50年:“长高又长胖了”...

2019-09-28 11:38:02 怀集视界

来源:怀集视界


燕城在成长


秋日,阳光钻出薄薄的云层洒落大地,光耀如金,把整个三江口公园染成了金黄色。


上午我来到这个开放式的公园,漫步于林荫绿道之中,园中粉红色的异木棉花把公园妆扮得绚丽缤纷,秋色曼妙。


身后传来一阵密集的脚步声,一群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从我身边列队走过,浅蓝色的校服和鲜红的少先队旗成了公园的一道风景线,我拿起手机对着他们拍照,有的学生向我嬉着脸扬起了“V”字(胜利)手势。我向一位老师探问,原来是县城一所小学在组织学生秋游。


有几个学生好像走累了,倚着公园边的护栏闲聊。一个男生用手指向江河对岸的新楼盘,他的手指点一点,嘴巴也跟着动一动。我走近一听,原来他是在数楼层。


对岸是怀高沙口。以前的怀高,公路两边是低矮的商铺和农舍,周边是农田和荒坡地,那时的怀高和三江口一带草高茅深颇为荒凉,现在一个个商业楼盘拔地而起,已经成为高楼林立的商住区。


见到学生数楼层,我也驻足抱臂用眼睛认真地数起来。一、二、三、四、五……我从一幢商住楼的底层往上数,数到顶层足足有33层。我想,怀城这几年确实“长高”了不少。



当下,很多城市以摩天大楼来攀比高度,而一个小县城,当然就无法与之相比了,但我见证了怀城慢慢“长高”的过程。



1975年,我参与过单位的基建工作,与同事们一起担沙搬砖挖地基,一锹一锄干得挺起劲,那是单位要赶工建新楼,动员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那时我抹着豆大的汗珠在想,如果单位能建一座五层高的大楼那该多威水啊。1976年秋,一座三层高的机关新大楼在解放中路落成。大楼呈“凸”字形,灰色石米外墙。一日,县邮电局的一位女话务员脸朝这边一笑,赞许地说:“你们的大楼真漂亮!”真想不到,这么一座三层高的办公楼竟成了当时怀城的“新亮点”。

来源:怀集视界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怀城楼矮路窄。那时候,怀城的民居多是两三层高的砖木结构瓦屋,街边的民房很多都是骑楼式的两层瓦房,政府部门的办公楼也多是三几层高,怀城大桥边那座五层高的江滨旅店,在怀城算是高建筑了。


改革开放后,怀集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城区的市政建设和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解放中路和红旗南路拓宽后,两边的楼房开始拔高,五六层高的建筑逐渐多了起来,原来低矮的砖木瓦屋逐渐被钢筋混凝土楼房所取代,城区面貌在逐步改变。


2002年,怀集第一个商品楼小区雅豪居落成入住,怀城的楼高进而达到9层。一位住雅豪居的同事与人开玩笑说,“有时间请到我酒(九)楼饮茶”。而后来的雅豪庭园则开启了怀集超十层的楼宇高度,怀集进入了电梯时代。


自雅豪居以后,怀城的商业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怀集新城、雅豪庭院、凯旋豪庭、迪比利豪城、汇城豪庭、碧桂园、悦景康城、荟创广场、城市广场、锦江新城、翠湖居、恒福时代城、恒福新里程等大型商业楼盘相继开建和落成。沿三江六岸已建和在建的商住小区不少于20个,整个城区开发的楼盘总数已超过50个。有的楼盘既有洋楼也有别墅,各具特色。



现在的楼宇真的是越建越高,越建越漂亮。一些居民楼也建有九层十层,很多商业楼盘楼高都有二三十层,而多个大型新楼盘,都是以33层为设计和建筑标准的,楼的高度超过100米。


记得七十年代初到广州时,我曾与同事到海珠广场游玩,那时人们争相以广州宾馆为背景照相留念,我仰望着这座时属广州第一高的“27层”,感觉实在太高太美了,也迫不及待抢占个背对大楼的位置,留下了一张青春照,当时压根没有想到,40年后,怀集会有33层的楼宇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燕城不但慢慢“长高”了,而且也“长胖”了。特别是近些年来,怀集城市面貌不断变化,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区面积从改革开放前的不到3平方公里,发展到2000年的7.5平方公里,2013年再发展到18.2平方公里。

经过最近几年的东扩西拓和扩容提质,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与过去的怀城相比,今天的燕城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她已经是一座有规模有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市。


怀集在发展,燕城在成长,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燕城必将再创新的高度。

来源:怀集视界

11后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