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岩摩崖石刻:千年的印记 历史的书写

2022-08-16 17:15:49 肇庆侨联

微信截图_20220816171339.png

肇庆七星岩

是一本丰富厚重的书,信手翻开,

总会把它那千百年来含蕴很深的内容沉积

翻阅得熠熠生辉,

摩崖石刻就是其中一段华美璀璨的篇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星湖春色(来源 星湖管理局)


七星岩,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代已负盛名,以钟灵毓秀的湖岩石洞取胜,石室岩内外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题字、碑名等,与星岩湖光峰影相得益彰,是我国南方保存最多、最集中的一处石刻群,被誉为“千年诗廊”“石刻书法艺术的宫殿”,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它还是一幅极具价值的史料卷轴。透过一幅幅饱含岁月沧桑的斑驳石刻,璀璨的书法和文学艺术背后,字里行间告诉世人的是一千多年来肇庆以及岭南乃至中国发生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水纹、生态、社会生活等等方面的历史故事,是研究我国唐朝以来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它确定了肇庆在中国摩崖石刻文化地位的重要意义。




图片

图片

文化与自然的碰撞


公元727年,唐代大文学家、大书法家李邕途经肇庆(古称端州),在饱览七星岩秀色后,执笔挥毫写下《端州石室记》,开启了深厚精蕴的星湖摩崖石刻文化端绪。此后1000多年中,历代名人来此寄情泼墨、题咏记游不计其数。


瑰丽浩繁的七星岩摩崖石刻散布崖壁,年代久远,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储诗词歌赋、游记史实、题咏碑文于一体,记述了肇庆的人文地理、自然环境、山川名胜、历史大事、宗教信仰、庙宇建筑、岩石水土而至朝代更迭、沧海桑田。


图片

△朱德题字。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七星岩”三个大字铭刻在石室岩洞的岩壁上。石室内顶高达30多米,洞内有一个大水潭,钟乳石错综纷纭,形态各异。自唐、宋以来,不少文人学士在此即席赋诗、题字,在石室洞内外赋诗、题词、刻碑者多不胜举。其中著名的有唐代宰相李绅,宋代名臣包拯、大文豪苏东坡、程朱理学开山祖周敦颐,明清的卢宅仁、李宠、李栖凤、陈建侯等文化名人,以及抗倭名将俞大猷、民族英雄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等。当代伟人朱德、叶剑英、陈毅、大诗人郭沫若等,也在此留下了墨宝。


2001年七星岩摩崖石刻被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七星岩摩崖石刻现存500多幅,其中诗、词、歌、赋达217幅,游记、散文、题记等作品共192幅,瑰丽多姿,琳琅满目。


图片

△千年诗廊。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1966年,陈毅元帅来游七星岩,曾写下一首古体长诗,其中对石室岩的摩崖石刻有这样的赞美:“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自此,七星岩摩崖石刻又有“千年诗廊”的美名。


七星岩摩崖石刻包涵了行、草、篆、隶、楷各种书法,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博物馆,其中有许多书法史上的名篇:《端州石室记》——李邕留给后世的唯一正楷书、明代吴桂芳的篆书、明代朱元以隶书书写的“帝觞百神之所”、状元林召棠的正楷、黄培芳的行书等,都是自成一体的书法艺术珍品,对后世影响较大。


七星岩摩崖石刻是一座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是岭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是华南地区保全较好、数量较多、最集中的石刻群,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史研价值。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室洞口马蹄疾 镇岩之宝自此留


石室洞外,有一“北海碑亭”,用栅栏围住,里面是七星岩石刻中历史最久远、最有名气的唐代李邕的《端州石室记》,也是李邕唯一传世的正楷石刻。


图片

△北海碑亭保存着唐代李邕的《端州石室记》。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李邕字泰和,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曾任北海(今山东青州)太守,人称“李北海”,其书法、文章、篆刻居家,被誉为“北海三绝”,所写的碑刻及其拓片,均为我国书法艺术珍品。他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唐开元年间,李邕谪岭南,任钦州遵化(今属广西灵山)县尉,后再被朝廷任用,从钦州前往澧州上任,于开元十五年(727年)途经端州,与友僚同游七星岩,进入恍若人间仙境的石室水洞,触景生情,写下《端州石室记》,刻于石壁。原文有386字,历经千年剥蚀,至清朝末年可见文字319字,现存298字。


因此碑的中间有一马蹄形的缺损,故又称“马蹄碑”。传说李邕途径端州在古道上骑马疾驰时,被七星岩的壮丽奇景所吸引,意欲下马细细端详,不料马儿冲劲太大,一时收勒不住,在石室岩洞口踏下一个深深的马蹄印,即景生情而作《端州石室记》。


图片

△七星岩石室洞口的《端州石室记》石刻。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题书《端州石室记》后,李邕余兴未尽,又挥毫书写“景福”两个正书大字,让石匠镌刻在石室洞口东壁近水处。北宋熙宁年间,康州太守康卫留下:“天上北斗星,人间书景福”的诗句,将“景福”与“北斗”并列。清顺治十五年(1658),广东巡抚李栖凤升任两广总督,驻肇庆时游七星岩,题诗刻于石室洞内东壁:“北海先生书景福,洞中形胜发山麓。今朝何幸仰前徽,或与先生同一族。”后人干脆把石室岩改为“景福洞”,连肇庆市的主要堤围也取名“景福围”。


图片




图片

图片

穿越时空的对话石刻背后的故事


七星岩石刻不仅是书法大观,而且题材丰富,极具历史价值。其中最引人驻步的是石室岩洞东壁的北宋名臣包拯的题刻,上书:“提点刑狱周谌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庆历二年三月初九日题。”这是包拯在快结束端州知郡事任前题的,文字简明扼要,字体清矍,朴实无华。包拯于康定元年知端州,至今民间犹流传这包公离任掷砚的清廉故事。虽事隔近千年,但面对包拯留下的文字,仿佛看到这位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就站在我们面前,正怒目注视着一个个可恶的贪官。


图片

△包拯石刻。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崧台第一洞”石刻是在1984年发现的,有专家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所题。由于该石刻位于石室岩龙岩洞上方20多米处,周围苔藓杂草丛生,导致其落款“眉山苏轼书”隐而不见。据说在1097、1098年间,苏轼路经端州,游玩七星岩时题字。


名人石刻,还有近代的朱德、陈毅、叶剑英的题字。朱德于1959年2月所题律诗《游七星岩》:“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反映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宽怀大度、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该诗刻由书法名家吴子复以隶书写出,落落大方,质朴平实,更为诗意增色。


陈毅于1966年2月所题的长诗,生动地描绘了七星岩奇妙景观,体现了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趣,点明了七星岩石刻“千年诗廊”的深厚文化内涵,诗末还抒发了这位开周元勋老当髓壮的革命豪情。


图片

△叶剑英题诗:“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而叶剑英于1961年4月游七星岩时所题的七律诗:“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深入浅出地把七星岩的特色高度概括了,形容七星岩拥有集阳朔山、西湖水二者之美的绝佳景色。


图片

△现北海碑亭内留存待解的外文石刻。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摩崖石刻,或多或少总会有些我们暂未能解开的“谜题”,譬如在石室岩洞口外壁北海碑亭内“李北海记”碑旁边的一幅据说有百年历史的外文石刻,这块石刻究竟属于哪个年代?使用的是何种文字或符号?具体记载的又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未有定论。七星岩摩崖石刻的丰富多样,同时也反映肇庆历史文化的包容多元。


图片




图片

图片

矗立四百年的环保告示


七星岩的保护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官方就在七星岩刻石立碑告示民众:“泽梁无禁,岩石勿伐”,意为可以在湖区捕鱼,但不能开伐岩石。


图片

△戴凤歧题“泽梁无禁,岩石勿伐”,位于石室岩洞外东壁。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这幅石刻为两广总督戴凤岐所题,副使李开芳书,位于七星岩石室岩洞外东壁。当年由于星岩的白端石被大规模开采,戴凤岐为保护七星岩山体,遂于石室岩洞外立此八字告示,严令禁止开采白端石。如今,在肇庆已经形成了生态修复,人人参与,青山绿水,全民共享的美好局面。


戴凤岐在肇庆任职两广总督时期,是岭南社会经济相对稳定的时期。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56岁高龄任两广总督,一任就是13年,他省刑罚、薄赋敛,与民休息,注重生态环保,对两广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赢得“肇庆不可一日无戴公”之美誉。


图片

道光甲辰洪水标志。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七星岩摩崖石刻中还有肇庆水文情况的记录。道光二十四年,西水高涨,连月淫雨,洪水冲垮肇庆全部堤围,水位涨至历史最高位,淹盖如今北海碑亭之上。当时郡守杨霈亲书“道光甲辰水痕至此”八个大字。而石室洞内璇玑台对壁,有一方成化戊戌年的闵珪题诗。题字的框内上方可见几行踏刻的小字,写到“甲辰年六月初二日崩围基,水面浸到此石为记。”亦记录了道光甲辰水位在石室洞内的情况。


图片


时光一去不复返,

唯一能够记录时光的便是历史,

而摩崖石刻作为刻在石壁上的历史,

就是历史文化的集中地。

穿行在星湖的湖光山色、行草篆隶之间,

让人感觉穿越千百年时光,

与文人墨客、名家大师、仕宦名流隔空对话

品味他们的一个个或悲或喜

或聚或散的人间离合故事……


来源:肇庆侨联   西江日报


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