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怀古|唐代著名“悯农诗人”在肇庆留下的佳作,你都读过吗?

2019-04-15 11:35:23 端州发布

大家心心念念许久的《宋城怀古》

终于又与大家见面了,

今天我们来看看李绅与端州

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自检益严的李绅


李绅所作著名的《古风二首》诗,流传甚广,传诵千古。尤其是第二首诗,恐怕连幼儿园的孩童都会背诵,可谓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因为这首诗,他被后世誉为“悯农诗人”

其一云: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与李德裕、元稹誉为“三俊”。字公垂,祖籍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寓居润州无锡县。“六岁而孤,母卢氏教以经义。”(《旧唐书·李绅传》)元和元年(806),进士及第,任国子监助教。在镇海(治今江苏镇江市)节度使李琦门下任幕府,因不满李琦谋叛,被囚禁于狱中。元和十四年(819),任右拾遗。次年,任翰林学士。后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的重要人物。长庆四年(824),李党失势,被贬谪为端州司马。


李绅被贬谪为端州司马,不啻于一场灾难。但是,这种境况也给他带来了一份宁静。尽管他是背负着罪名而来,但远离嘈杂的京都,从此不再顾虑仕途的枯荣,宦海的沉浮,命运的不公。他也变得清晰起来,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自我对话。


李绅在贬谪端州期间,感物伤事,触景生情,写下了不少描绘南来路途艰险、担忧百姓疾苦的诗作。同时,他还写下抒发无辜被害的怨愤和发泄心中哀怨的诗作。因此,诗坛也多了不少精彩的篇章。

李绅被贬谪为端州司马后,赋诗《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字字句句都涉及到“牛李党争”的史实,具有非常深刻的政治内涵。同时,他还描述了贬谪之地的荒僻艰苦,以及自己身心的伤痛和感念,委屈无奈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诗云:



九五当乾德,三千应瑞符。

纂尧昌圣历,宗禹盛丕图。

画象垂新令,消兵易旧谟。

选贤方去智,招谏忽升愚。

大乐调元气,神功运化炉。

脱鳞超沆瀣,翻翼集蓬壶。

捧日恩光别,抽毫顾问殊。

凤形怜采笔,龙颔借骊珠。

掷地声名寡,摩天羽翮孤。

洁身酬雨露,利口扇谗谀。

碧海同宸眷,鸿毛比贱躯。

辨疑分黑白,举直抵朋徒。

庭兽方呈角,阶蓂始效莩。

日倾乌掩魄,星落斗摧枢。

坠剑悲乔岳,号弓泣鼎湖。

乱群逢害马,择肉纵狂貙。

胆为隳肝竭,心因沥血枯。

满帆摧骇浪,征棹折危途。

燕客书方诈,尧门信未孚。

谤兴金就铄,毁极玉生愈。

砺吻矜先搏,张罗骋疾驱。

地嫌稀魍魉,海恨止番禺。

瘴岭冲蛇入,蒸池蹑虺趋。

望天收雪涕,看镜揽霜须。

草毒人惊剪,茅荒室未诛。

火风晴处扇,山鬼雨中呼。

穷老乡关远,羁愁骨肉无。

鹊灵窥牖户,龟瑞出泥途。

烟岛深千瘴,沧波淼四隅。

海标传信使,江棹认妻孥。

到接三冬暮,来经六月徂。

暗滩朝不怒,惊濑夜无虞。

俯首安羸业,齐眉慰病夫。

涸鱼思雨润,僵燕望雷苏。

诏下因颁朔,恩移讵省辜。

诳天犹指鹿,依社尚凭狐。

度岭瞻牛斗,浮江淬辘轳。

未平人睚眦,谁惧鬼揶揄。

盆浦潮通楚,匡山地接吴。

庾楼清桂满,远寺素莲敷。

仿佛皆停马,悲欢尽隙驹。

旧交封宿草,衰鬓重生刍。

万戟分梁苑,双旌寄鲁儒。

駸駸移岁月,冉冉近桑榆。

疲马愁千里,孤鸿念五湖。

终当赋归去,那更学杨朱。


诗中所说“尧”,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一,姓伊祁,名放勋;所说“禹”,夏后氏首领,夏王朝开国君王,姓姒,名文命;所说“杨朱”,先秦哲学家,道家杨朱学说派的创始人,字子居,战国时期魏国人。


人向南流放,心随雁飞北,

思乡泪水,染竹斑斑

这样的情感是何等难受。


李绅在贬谪途中,夜宿潭州长沙县的湘江边,听到猿声长啼,想到自己遥离京都,伤心地写下《至潭州闻猿》诗云:

昔陪天上三清客,

今作端州万里人。

湘浦更闻猿夜啼,

断肠无泪可沾巾。


对古代官员来说,贬谪简直是无法回避的一种命运。当时,岭南地区可谓荒凉之地,险恶有加,充满了瘴疠、贪泉、毒草、蟒蛇、鳄鱼、蛊惑等意象,生活艰难的景况可想而知,向来为朝廷流放被贬谪官员的首选。


李绅蒙受“牛党之争”的冤屈,从鱼肥水美的京都贬谪到荒僻的端州,凄凉之心不言而喻。为此,他写下《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诗云:


天将南北分寒燠,北被羔裘南卉服。

寒气凝为戎虏骄,炎蒸结作虫虺毒。

周王止化惟荆蛮,汉武凿远通孱颜。

南标铜柱限荒徼,五岭从兹穷险艰。

衡山截断炎方北,回雁峰南瘴烟黑。

万壑奔伤溢作泷,湍飞浪激如绳直。

千崖傍耸猿啸悲,丹蛇玄虺潜蜲蛇。

泷夫拟楫劈高浪,瞥忽浮沉如电随。

岭头刺竹蒙笼密,火拆红蕉焰烧日。

岭上泉分南北流,行人照水愁肠骨。

阴森石路盘萦纡,雨寒日暖常斯须。

瘴云暂卷火山外,苍茫海气穷番禺。

鹧鸪猿鸟声相续,椎髻哓呼同戚促。

百处溪滩异雨晴,四时雷电迷昏旭。

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鱼跃岂通清远峡,雁飞难渡漳江东。

云蒸地热无霜霰,桃李冬华匪时变。

天际长垂饮涧虹,檐前不去衔泥燕。

幸逢雷雨荡妖昏,提挈悲欢出海门。

西日眼明看少长,北风身醒辨寒温。

贾生谪去因前席,痛哭书成竟何益。

物忌忠良表是非,朝驱绛灌为雠敌。

明皇圣德异文皇,不使无辜困鬼方。

汉日傅臣终委弃,如今衰叟重辉光。

高明白日恩深海,齿发虽残壮心在。

空愧驽骀异一毛,无令朽骨惭千载。


文中所说“周王”,是指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152-前1056),姬姓,名昌,周王朝的奠基者;所说“汉武”,是指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西汉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所说“贾生”,是指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传说,李绅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到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当时,康州到端州没有旱路,只有一条水路——西江。


▲ 李绅南贬路线图


此时,西江水浅难以行舟。地方官员说:“李司马,你有所不知。西江里面有一条老雌龙,河水涨与不涨,全看它高兴不高兴。康州人凡有急事去端州,必备下三牲礼品前往媪龙祠祭拜祈祷,只要老雌龙高兴,西江河水马上就涨。李司马,你不如备上三牲礼品前往媪龙祠祭拜祈祷一番,试试如何。”李绅问道:“三牲礼品还分多寡么?”地方官员答道:“三牲礼品多,西江河水就涨得又大又快。若是三牲礼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讲了。”

李绅听后,勃然大怒,说道:“世上贪官恶吏勒索百姓,犹令人愤恨,没想到老雌龙为一方之神,竟然也如贪官恶吏一般,可愤可恼。我偏不供奉三牲礼品,还要作文骂它一顿!”地方官员连忙说:“李司马,你千万不可莽撞啊!若是惹恼了老雌龙,恐怕要误大人的行期了。”李绅说:“当今天子恼我,只不过是把我贬谪到端州,而水中的一条鳞虫,看它能奈我何?”

李绅来到媪龙祠,命书僮摆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研好墨,伸开纸,手指着老雌龙塑像,写道:“生为人母,犹怜其子。汝今为龙母,不独不怜一方子民,反而效仿世上贪官恶吏刮民骨髓,岂不耻为龙乎!……倘不,吾当上表天庭,陈尔劣迹,定伐鳞革甲。尔不惧怕雷霆耶?

李绅写完檄文后,在老雌龙塑像前面点火焚烧,只见一道青烟升腾而起。地方官员吓坏了,说:“李司马,你可闯大祸了!这条老雌龙十分灵验,你的檄文一下,西江河水恐怕三个月也涨不起啊!”李绅傲然一笑,说:“误了行期,大不了丢掉这顶乌纱帽。要是惹恼了我,拼着一死,我毁掉这座媪龙祠,教世人不要相信这等恶神!”李绅的话还未落音,家人禀道:“老爷,西江河水涨了!西江河水涨了!”

果然,汹涌的大水从媪龙祠后面滚滚而出,顷刻之间便将西江涨成深不见底。地方官员又惊又喜,喃喃地说道:“难道老雌龙也怕李司马的檄文么?”


李绅初到端州,游览羚羊峡,写下《闻猿》诗,唱出了被贬谪的哀怨之情,猿声凄厉,令人落泪。诗云:

见说三声巴峡深,

此时行者尽沾襟。

端州江口连云处,

始信哀猿伤客心。


▲ 聂伟健 摄


此时此刻,李绅切身体会到:为朝廷做事,不辞劳苦,却横遭诬陷,身心已经极其困累。但为国效力,他还须鞠躬尽瘁,任劳任怨。


可喜的是,李绅接到家信,得悉合家平安,这比千金还要宝贵。他在悲喜交集之余,写下《端州江亭得家书二首》诗,质朴情深,如叙家常。而他的思乡之切,却溢于言表。

其一云:

雨中鹊语喧江树,

风外蛛丝扬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

数行家信抵千金。


其二云:

长安别日春风早,

岭外今来白露秋。

莫道淮南悲木叶,

不闻摇落更堪愁。


到了端州后,李绅听不懂当地人的说话,但与当地人却相处得很好。李再荣按照当地的风俗,呈献红龟给他,祝他吉祥如意,并说门前若有蛮鹊飞舞,是喜事的征兆。他感到由衷的宽慰与欣喜,在《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里写道:

余到端州,有红龟一,州人李再荣来献,称尝有里人言:“吉徵也。”余放之于江中,回头者三、四,游泳前后不去久之。又南中小鹊,名曰“蛮鹊”,形小如燕雀。里中言:“此鸟不常见,至而鸟舞,必有喜应。”是日,与龟同至于馆也。


对于岭南地区的山水和端州的自然风物,李绅颇感兴趣。他在端州期间,公余之暇,常常“以诗自娱,每纪所历,皆为长句,名追昔游”(郭棐《粤大记·李绅传》)。


李绅对红蕉花可谓情有独钟,写下《红蕉花》诗。他把花开怒放时艳丽耀眼的特征描绘得出神入化,似乎借此告诫人们:与不善者居,才识过于彰显,容易招徕横祸。诗云:

红蕉花样炎方识,

瘴水溪边色最深。

叶满丛深殷似火,

不唯烧眼更烧心。


李绅的《朱槿花》诗,赞颂了花朵的鲜艳逼人和姿色优美。诗云:

瘴烟长暖无霜雪,

槿艳繁花满树红。

每叹芳菲四时厌,

不知开落有春风。


按照一般惯例,被贬谪的官员都不携带家眷随往被贬谪之地,以免让家眷一起受苦受累。但是,李绅没有因为被贬谪而颓丧,反而把远在千里之外的家眷,也召唤到蛮荒之地——端州。他的这种行为,显然不同于惯常所见的被贬谪官员。他已作出了长久留在端州的打算,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的悲怆意味,下决心在端州干出一番业绩,造福于民。


九月九日,李绅知道家眷已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写下《移家来端州先寄以诗》,托人带到衡州。诗云:

菊花开日有人逢,知过衡阳回雁峰。

江树送秋黄叶少,海天迎远碧云重。

音书断绝听蛮鹊,风水多虞祝媪龙。

想见病身浑不识,自磨青镜照衰容。

在官场,尽管不容忍“为百姓说话”的官员,但他们却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久的丰碑。官员只要敢为百姓说话,百姓就会永远记住他们。

据说,接送李绅家眷的船只行至端州附近的七里滩时,突然风雨交加,船只前行受阻。端州百姓闻知,自愿前来拉纤。拉纤的百姓列队长达十余里,纤绳长长,号子震天。不能拉纤的老弱者,个个炷香跪拜迎接,令李绅大受感动。


《肇庆府志》载,家眷到达端州,李绅十分高兴。随后,他与家眷一起游览七星岩。


▲ 周忠明 摄


至今,七星岩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还保存着李绅遗世不朽的历史记录,留下了可供后人瞻望的传世题名石刻。


“李绅题名”石刻位于石室岩下的石室洞内东壁,镌刻于唐宝历元年(825)。石刻高0.40米、宽0.32米,楷书,分为五行。原文:

李绅,长庆四年二月,自户部侍郎贬官至此。宝历元年二月十四日,将家累游。


司马,只是知州的佐官。李绅在端州任职期间,体恤百姓,造福于民,政绩显著:一是疏通河道,兴修水利;二是除鼍安民,减免赋税;三是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四是心系百姓,接眷南来。


明代著名的方志学家郭棐著《粤大记·李绅传》云:李绅“自检益严,端人见之,皆有立操”,官声卓著。他离任时,端州百姓为之感泣,牵衣顿足,恋恋不舍。“端人攀留不得,留其衣带祠之。”


至今,李绅体恤百姓、造福于民的功绩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尚有香火祭祀,这是端州百姓最好的回报。


在七星岩风景名胜区,至今还流传着“马蹄碑”的故事传说。


在石室岩下的石室洞口,一块碑刻颇为引人注目。每当红日高照,碑刻四周总有祥云缭绕,这就是名闻天下的李北海碑刻。


李邕(678-747),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字泰和,广陵郡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人。初为谏官,官至北海郡(治今山东潍坊市)太守,人称“李北海”。以书法、文章、碑刻出名,被誉为“北海三绝”,声名显赫,名扬天下。

李邕的书法初学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学到精妙之处,又别出心裁,笔力沉雄,自成一家。


唐开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在宦海沉浮多年的李邕途经端州,被七星岩石室岩下的石室洞内奇异景致所吸引。他认为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间仙境”,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气书成《端州石室记》



端州石室记

日者托宿秘篆,寄傲神府,撰奇讨异,注灵通感;冥搜海臧,遐瞩坤极。敞金阙,疏玉堂,河汉未暩其源,今昔尝聆其语。

葛若宛此山郭,介在江坟。薄人寰,腾物外,妙有特起,灵表秀开。绮田砥平,锦嶂壁立。肇允洞穴,延袤中堂。蹙怪形以万殊,砑地势以千变。伏虎奔象,浮梁抗柱,激涛海而洪波沸渭,叠杳窱而群峰嵯峨。飞动逼人,屹耸惊视。密微微而三分地道,风萧萧而一变天时。窦乳炼於玉颜,石床列於仙座。隔阂尘境,矫集福庭。

寂兮,寥兮,恍兮,惚兮。使营魄九升,嗜欲双遣。体若振羽翼,志若摩云天。秦、汉之间,莫知代祀;羲皇之上,自谓逍遥。当是时也,慕名者执雌而退,徇物者守心而安,求道者息虑而凝,怀书者陋古而默。

有若邦伯,毕公守恭,广孝闻家,至忠观国。政门尤迹,谈者不容於口;义心厚行,游者每籍於名。故能吏修其方,人乐其业,流冗归止,介特乂安。於是,命友僚,夹琴酌,一歌一咏,以遨以游。莫不解榻於斯,张乐於斯。腾驾五龙,遗士驷马。岂直避暑窟室,缔赏林峦,击石如钟,酌泉如醴;固亦转丹灶,掇紫芝,迹参寥之远心,惟习隐之幽致者也乎?

开元十五年正月廿五日,李邕记。


李邕题书的碑刻,传世作品有湖南长沙市的《麓山寺碑》、陕西蒲城县的《李思训碑》、广东肇庆市的《端州石室记》等。他擅长行书、草书,《端州石室记》为楷书,是流传于世的唯一杰作。可以这样说,《端州石室记》碑刻是七星岩风景名胜区的“镇岩”之宝。


李绅是一位敢于抨击朝政的现实主义诗人,又是著名的书法高手。他贬谪到端州后,好长的一段日子都是闭门谢客,独自闷坐于书房中。


一天,李绅得知七星岩有“书中仙手”李北海的题书碑刻,喜极忘形,立即从马厩牵出坐骑,跃马扬鞭直奔七星岩。


坐骑在古道上疾驰,马蹄声声,清脆悦耳。不一会儿,李绅就到了七星岩。李北海碑刻就在眼前,罩护在五彩祥云中,透射出熠熠的红光。这个奇异景象让他叫绝,叫马惊异!


李绅看见李北海碑刻的奇异景象,欲快些下马细看。于是,他猛勒坐骑的缰绳。不料,缰绳勒得太紧,坐骑突然一惊,扬蹄长嘶,腾空而起,一只前蹄正好踏在李北海碑刻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马蹄印痕。


这个故事传说,就是李北海碑刻叫作“马蹄碑”的缘由。



宝历元年(825),冤案得到平反,李绅出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长史,带着家眷离开端州。此时,他的心情较为舒畅,写下《溯西江》诗。诗云:

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

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

一身累困怀千载,百口无虞贵万金。

空阔远看波浪息,楚山安稳过云岑。


太和七年(833),李德裕任宰相,李绅授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李绅迁河南府府尹(治今河南洛阳市),旋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刺史、宣武军(治今河南开封市)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

开成五年(840),李绅任淮南节度使。不久,他入京任宰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会昌四年(844),李绅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846),李绅病逝于扬州,归葬于故乡无锡县,赠太尉,谥号“文肃”。

在文学上,李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反对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他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史称“新乐府运动”。《全唐诗》录有他的《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他编纂《元稹制集》二卷,主持重修《宪宗实录》四十卷。



这期“自检益严的李绅”的故事

到这里就结束了,

下一期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故事呢?

敬请期待吧!

来源:端州发布

111后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