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怀古|两广总督驻肇庆的辉煌时期前,原来还有这样一段古
2019-06-18 09:43:14 端州发布
明清期间,
两广总督驻肇庆长达180年左右,
这是肇庆历史上一个特别辉煌的时期!
今期《宋城怀古》就跟大家谈谈
设置两广总督的缘起
“两广”地区原来同属于岭南,
自唐代起,始分为广东、广西。
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县)人。明王朝开国皇帝,1368-1398年在位。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元起义。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派遣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市市区),元王朝覆亡。随后,先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明王朝建立后,岭南地区的“瑶乱”,主要发生在广东与广西交界的山区。广东的“瑶乱”,主要发生在德庆州泷水县(今广东罗定市)东山、西山,尤以罗旁山瑶民的反抗斗争最令朝廷头痛;而广西的“瑶乱”,主要发生在大瑶山(今广西藤县大藤峡附近)。
岭南地区的“瑶乱”,
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①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朝廷对瑶民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 ②正统至景泰年间(1436-1457),朝廷对瑶民实行“剿”“抚”并用的政策; ③弘治至万历年间(1488-1620),朝廷派遣军队对“瑶乱”实施全面征剿。
洪武十二年(1379),朝廷派遣军队平息泷水县红豆山(今云安县镇安镇、罗定市金鸡镇一带)的“瑶乱”。 洪武十四年(1381),四会县大罗山(今广宁县螺壳山)瑶民起义军攻打肇庆府(今广东肇庆市)府城,屡攻不克。随后,瑶民起义军被千户所千户徐旺率兵击败。 洪武十六年(1383)九月,泷水县罗旁山瑶民举旗起义反抗,朝廷派遣军队镇压。 自元末起,泷水县红豆山瑶民首领刘第二开始“酿乱”,直到明洪武(1368-1398)年初,也未曾停息。朝廷找不到好的“抚瑶”办法,仍以朝廷官兵平乱为主。
两广总督金光祖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纂修《广东通志·卷二十九》云:“洪武二十二年,泷水县瑶人刘第二者,自元末为害,已非一日。是年,复聚众寇掠,朝廷命指挥刘备讨平之。”
邑人马呈图等纂修于民国年间(1912-1949)《(宣统)高要县志》载:广东都指挥使花茂奏请朝廷,将肇庆府千户所升格为“肇庆卫所”,统领千户所五个,屯田额为年征细粮一千八百三十八石。
泷水县红豆山瑶民
坚持了三十余年的反抗斗争,
暂时走向了低潮。
洪武三十一年(1398),泷水县西山瑶民首领盘穷肠再度举旗反抗,广东指挥使王浚率领官兵前往征剿。
朝廷官兵平息盘穷肠起义反抗后,
正式开始实施“抚瑶”政策。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三》云:
“广西都指挥使司言:‘频年猺寇窃发,皆因居近溪洞之民与之相通,诱引为患。请先捕戮此辈,庶绝其党。’上曰:‘溪洞之民诱引猺、獠为寇,此诚有之,然其间岂无良善?若一概捕戮,恐及无辜,大抵驭蛮夷之道惟当安近以来远,不可因恶以累善,非实有左验,不宜捕戮。’”
在瑶民居住的地区,朝廷设置土官或流官进行管理,委任当地瑶民首领作为瑶官,统领“抚瑶甲总”,建立封建政权的基层组织,实施“羁縻”与“怀柔”政策。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瑶民;另一方面是“縻”,对瑶民施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予以抚慰。
所谓“怀柔”,就是用温和的政治手段对瑶民进行笼络,且施以小恩小惠,使他们臣服而归附朝廷。
永乐年间(1403-1424),朝廷的“抚瑶”措施就是对瑶民首领优给廪禄、减免徭赋、封以爵位官职等。同时,朝廷还先后多次组织瑶民首领进京朝觐与进贡。对朝贡的瑶民首领,朝廷除了给予冠带、钞币等赏赐外,还对“向化”有功者,给予准许子孙世袭爵位官职的诏书。 永乐四年(1406)六月,泷水县瑶民首领赵第二和所属三千五百余户、共七千五百余人受抚。 永乐六年(1408)四月,德庆州(今广东德庆市)瑶民首领盘永用受抚。 永乐八年(1410)二月,德庆州新乐山(今罗定市新乐镇)瑶民首领骆第二受抚。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新兴县瑶民首领梁福寿受抚。 永乐十三年(1415)八月,德庆州古蓬瑶民首领周八十受抚。 翌年十一月,高要县(今广东高要市)瑶民首领周四哥受抚,所属七户、共二百二十余人准予入籍。
……
正统至景泰年间,
情况发生了变化,
各地瑶民不堪地方官员的盘剥,
再度举旗起义反抗。
正统二年(1437),广西大藤峡地区侯大苟等领导的僮族起义军第一次进入广东。起义军联合新兴县瑶民,攻陷县城。 正统十一年(1446),泷水县瑶民再度举行大规模起义,首领赵音旺联合德庆州逍瑶山瑶民首领凤广山,以及高要县东南境(今佛山市高明区一带)瑶民首领邓宗远,攻陷新兴县县城,杀死抚瑶判官冯述。 正统十三年(1448),泷水县瑶民首领赵音旺与德庆州逍瑶山瑶民首领凤广山,联合广西僮族起义军,攻破泷水县县城,烧毁一大批房屋。
为此,
朝廷在广东设置总兵官,
在泷水县东山、西山分别设置分守参将,
率领官兵剿捕瑶民。
翌年,广州府(今广东广州市)爆发“黄萧养起义”,朝廷又适遇“土木之变”,无暇顾及岭南地区,“瑶乱”乘机蜂起。
广州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原名“懋松”,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人。因事下狱,领导同囚数百人越狱举旗起义。明正统十四年(1449),率众十余万,船千余艘,围攻广州府府城。自称“顺民天王”,年号“东阳”,以广州府府城五羊驿为行官,封部下为公、侯、伯、太傅、都督、指挥等官爵。起义的革命烈火,如疾风暴雨般席卷珠江三角洲地区。
正统十四年(1449),广西大藤峡地区侯大苟等领导的僮族起义军第二次进入广东。在各地瑶民的配合下,起义军连克肇庆府封川(治今封开县江口镇)、新兴县县城和高州、廉州府(治今广西合浦县)府城。
客观地说,各地起义军的行动,有力地支持了“黄萧养起义”。
景泰三年(1452),各地的“瑶乱”加剧,曾两度攻陷泷水县县城。
正统至景泰年间的二十余年,两广地区的瑶民互相呼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十三》载:广东巡按监察御史王朝远奏,“广西流贼越过广东界,十郡疆域残毁过半。田亩荒芜,遗骸遍野,余民无几,道路几无人行。兵力衰微,民情惶惑。今贼徒日益延蔓,过广东者,已至江西;在广西者,又越湖广。”
朝廷因“苗寇起,以两广宜协济应援”(《明史·职官志二》),遂于景泰三年(1452)任命王翱为两广总督,专门负责对瑶民实施征剿。
两广地区的大、小文武官员,皆属于两广提督(总督)统管。应该说,这是两广提督(总督)设置的缘起。
▲肇庆两广总督府复兴设想图
字九皋,沧州府盐山县(今河北盐山县)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考取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大理寺左寺正,迁行人司行人。宣德元年(1426),经礼部侍郎杨士奇推荐,升监察御史。宣德五年(1430),巡按四川。英宗朱祁镇即位,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偕同都督武兴镇守江西。正统四年(1439),镇压处州府(今浙江丽水市)、松潘卫(治今四川松潘县)民变。正统六年(1441),出镇陕西。翌年冬,提督辽东军务。正统八年(1443),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统十二年(1447),与总兵官曹义等出塞攻击漠北蒙古东部兀良哈,擒斩百余人,迁都察院右都御史。正统十四年(1449),率领诸将在广平山(今河北广平县)破敌,擢都察院左都御史。景泰元年(1450),主持枢密院院事。景泰三年(1452),任两广总督,加太子太保。
《明史·王翱传》载:景泰三年(1452),召王翱“还掌院事。易储,加太子太保。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
▲肇庆两广总督府旧貌(照片来源:肇庆手机报)
字永熙,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正统七年(1442),考取第二甲第五十名进士。翌年,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景泰二年(1451)四月,升广东按察司副使。翌年,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天顺元年(1457),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因曾得罪宁靖王朱奠培,下狱致仕。翌年二月,起任大理寺少卿,复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天顺四年(1460)二月,巡抚宣府(治今张家口市宣化区)、大同(今山西大同市)二镇。天顺七年(1463),任兵部右侍郎。宪宗朱见深即位,受翰林院侍读学士钱溥牵连,降为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成化元年(1465)正月,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前往广西大藤峡地区镇压瑶民、僮民起义军。因功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
成化五年(1469),韩雍在梧州府(今广西梧州市)创建两广提督(总督)部院署,开府治事且成为定制,于翌年立下《建总府记》碑。在中国历史上,它是第一个两广提督(总督)部院署。
原文:
当时,
两广提督(总督)部院署
是随着征剿“瑶乱”的战事而移驻。
这期《宋城怀古》就到这了,
我们下周再见!
来源:端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