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之巨匠!对话制砚大师,探索端砚制作传承→
2023-11-27 08:50:32 肇庆发布
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
洒进端州区白石村的小道,
一家家制砚工厂开始忙碌起来,
屋门前、村道旁、店里面
随处可见埋头刻砚的场面,
活脱脱一幅“白石制砚图”。
△端州区白石村。梁亮 摄
2004年,肇庆市被授予
“中国砚都”特色区域荣誉称号,
此后三次均按期通过复评。
2006年,肇庆端砚制作技艺
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国内以端砚为主题最大的博物馆—中国端砚博物馆。图源 肇庆西江网
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了千年,
见证过去沧海桑田,
也孕育出不少名家大师。
他们在砚石的方畴之间精心雕琢,
刻出端砚制作文化的兴盛与传承。
提及端砚,不得不说刘演良。
刘演良有许多“名片”:
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肇庆市端砚协会名誉会长、
端砚鉴定专家等。
△刘演良大师。黄海敏 摄
他的端砚作品曾在广东省、
全国的各类展览展出,获奖无数,
对端砚文化的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刘演良旧照。黄海敏 摄
要在方寸之间表达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我就做以山水为题材的砚。
由“意象”而生“意境”,
“刘家山水”端砚作品的风格正在于此。
这得益于刘演良良好的
传统文化教育和深厚的艺术素养。
他精书法、通国画、博文史、雅诗词。
△刘演良工作室内的诫言。黄海敏 摄
以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入砚,
他的山水端砚作品,
弘扬前人山水端砚之长,
融合古典文化的审美意趣
和砚雕技艺的发展潮流,
开创出清丽脱俗、宁静致远的
“刘家山水”端砚风格,
掀开砚雕历史新一页。
另一位中国文房四宝
制砚艺术大师是梁弘健。
他以诗书画巧妙入砚,
开创“大岭砚桥”流派,
倡导“文人砚”审美观,
为端砚注入更多艺术基因,
营造更广阔的欣赏空间。
△梁弘健大师。肇庆市端砚协会供图
1991年,梁弘健留学回国后从事绘画、雕刻艺术工作。他发现,多年来,端砚艺术多在民间艺术的层面操作,雕刻工艺多承袭祖传或师承成法,格式图文较为固定,缺乏工艺美术基础。
梁弘健认为端砚不应该
局限于民间工艺的层次,
砚艺中应该有中国画的精髓,
将诗书画印入砚,
提高端砚这一古老工艺的文化品位。
他于是大胆尝试,
开启“文人砚”篇章。
△梁弘健大师正在介绍“唐诗”砚。黄海敏 摄
出生于制砚世家的蔡三洪,
祖上制砚始于宋代,世代以制砚为生,
至清代已成为肇庆
颇有影响力的制砚家族。
△蔡三洪大师在介绍传统端砚的纹理构造。黄海敏 摄
他自幼在父辈的影响及指导下,
以雕刻物象“蔡家龙”家族绝技闻名。
为更好传承端砚雕刻技艺、保护传统文化,在蔡三洪40多年制砚生涯中,通过参加业界各种活动、创办工厂和广收徒弟,以推动端砚文化传播及发展。
△图为肇庆首届“砚都工匠”蔡三洪。图源 成美影画
在创作过程中,
他亦经常与年轻一代和老制砚者
互相学习交流,
在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促进雕刻技艺创新,
力求创作更多端砚艺术精品,
为我国端砚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出生在江苏泰兴的柳新祥,
17岁高中毕业后
就跟着木雕名师学习手艺。
三年勤奋学习,他很快
掌握设计制作木家具的雕刻技艺。
△柳新祥大师。肇庆市端砚协会供图
1983年,柳新祥作为技术人才被引进到肇庆,从事端砚设计制作。柳新祥全身心投入制砚艺术研究和创作,把我国的宫廷砚雕技艺和江浙地区传统的制砚艺术流派(俗称海派),通过探索锤炼,巧妙地融入岭南砚雕艺术中。
好作品在柳新祥手中不断问世,
并在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精品博览会上频频获奖:
《喜上迎春砚》《畅叙幽情砚》
《封侯图砚》《龙啸九天砚》等
是他的经典代表作。
△中国砚村柳新祥端砚艺术馆内的各式端砚。黄海敏 摄
几十年来,他把自己的
制砚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学生,
培养出一大批端砚设计制作技术人才,
在同行中享有很高声誉,
为砚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从初唐只用于研墨的简单形制,
到宋砚开始实用与欣赏并重,
到了清代以工制胜,
融雕刻、绘画、诗词、篆刻于一体
——端砚实现了由粗糙到精美、
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变化。
△中国砚村白石宏溪端砚厂的师傅对端砚进行雕刻。黄海敏 摄
其实,在与制砚大师的交流中,
每位大师都不约而同谈到艺术性。
诚然,随着国内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愈发关注端砚的艺术欣赏性,
对端砚的工艺提出更高要求。
刘演良
端砚是具有深厚内涵的,融合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书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端砚除了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欣赏价值,给人美的享受,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端砚作者要有很好的文化素养,
要懂文学、懂美学,要与时俱进,
时代发展了,
端砚也要随着时代去突破。
△中国砚村柳新祥端砚艺术馆内,摆满了造型别致的砚石。黄海敏 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如今已经92岁高龄的刘演良,
还在不遗余力为端砚文化的
传承与弘扬发挥着光和热,
体现出老一辈制砚大师可贵的工匠精神。
△刘演良大师。肇庆市端砚协会供图
同样,梁弘健也表示,
端砚不单单是工艺品,
要上升到艺术品去欣赏,
创作者自身要有良好的综合素养。
△梁弘健大师。黄海敏 摄
他还专门开设“端溪讲堂”,开班授业,主要提升制砚人综合素养。除了雕刻,创作者还要有书法、绘画、诗词、拓片等素养,这样才能提升端砚艺术高度。 △图源 端州发布
目前,肇庆端砚产业结构
从单一的创作生产扩大到
涉及旅游、文化创意、教育等
多产业的综合体系。
千百年来,众多能工巧匠,
汇集智慧与汗水,
雕塑出一方方精美别致的端砚,
技艺传承至今。
△端砚作品《当代星湖春晓砚》(黎铿大师作品)。来源 《端州区志》
“中国砚都”的形象已深入城市肌理,
成为肇庆向前发展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名片。
那么,如何更好地
把端砚文化和技艺传播出去?
△2023年第二届全国文房四宝用品制作砚雕技能竞赛决赛。图源 肇庆市端砚协会
端砚是肇庆一张靓丽的名片,要将端砚技艺传承下去,不仅要传给自己下一代人,还要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爱砚制砚的风气,让端砚发扬光大。我每年都会接收一批来自肇庆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在为期一个月时间里,我亲自从维料、设计、雕刻、打磨等每个工序进行传授,让更多人了解端砚,推广端砚。
多年间, 柳新祥已收百余徒弟, 很多徒弟已经成为 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柳新祥大师打磨雕刻砚石。黄海敏 摄 另外, 柳新祥的儿子柳飞子承父业, 从事端砚创作。 谈到儿子,柳新祥也甚是骄傲, 让“柳门砚雕”品牌得到传承。 △柳新祥(左)和儿子柳飞探讨端砚制作技艺。图源 新华社 柳 新 祥 端砚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把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弘扬,这是大师们的责任。端砚文化要加大力度去宣传,由政府部门牵头,推动端砚走进国家级博物馆、美术馆、工艺馆参加展览,同时要到海外去推广,让海内外华人华侨了解端砚,并举办展览、拍卖会,提高端砚的价值,提升端砚知名度。 此外,柳新祥还建议将端砚文化 推广到中小学、大中院校中去, 邀请知名端砚大师给学生进行授课, 传授端砚知识,培养更多端砚接班人, 让“中国砚都”金字招牌 永不褪色,永绽光芒。 △肇庆四中学生正在老师指引下进行端砚雕刻实践课。受访者供图 刘演良、梁弘健、蔡三洪、柳新祥…… 一个个名声响亮的国家级、省级端砚大师, 凝聚了肇庆端砚人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 延续着“中国砚都”源远流长的千年文脉。 他们是业界翘楚, 代表着一代代肇庆端砚人的工匠精神。 “中国砚都”,名副其实。
来源:肇庆发布 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