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百年技艺!来肇庆这里观“百越遗珍”……

2023-06-08 09:05:29 肇庆发布

许多“老肇庆”

对“白土缸瓦”或许仍记忆犹新。

5月17日至8月30日,

享誉百越——肇庆白土窑专题展”

肇庆市博物馆二楼东展厅

正式对公众开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源 高要发布


此次展览从“窑址现状”“历代精品”

“器物种类”三大板块分类,

展出陶器近百件,

分别以时间和种类为线索,

展示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

白土窑陶器艺术特征

及其反映的社会历史变化。




图片


△图源 高要发布


究竟肇庆白土窑

有哪些独特之处?

今天,

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睹其瑰丽风采。


图片

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及其

周边地区烧制陶器历史悠久。

该镇现存很多地名与烧制陶器有关,

如“煲寮”等。

白土镇因盛产制陶的白膏泥

(当地人称白鳝泥)而得名,

其生产的陶器

因其地名被称为“白土窑”


图片

△图源 高要发布

白土窑制品胎质坚硬,

多以青色、青灰、泛金、泛银为主,

俗称“白土缸瓦”“白土青缸”

种类涵盖园林雅器、日用器皿、

建筑构件、文房清供等,

经过淘泥、摞泥、拉胚等

多道工序可烧制而成。



图片

图片

△图源 高要发布


此次展览的白土窑陶器工艺精细,

技法丰富多样,

装饰图案蕴含民间文化特色,

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不仅体现出高要本土民俗文化及

传统手工艺匠人的精湛技艺,

更彰显传统窑器文化艺术的生命力。


图片

△清·白土窑镂空人物鼓墩。黄广康 摄


明万历年间白土窑已形成规模,

至清代尤为鼎盛,并销往外国。

清代白土窑烧制工艺精湛,

釉色较前朝更丰富,

以泛金、泛银为主,

胎色黑,质坚。




《高要县志》曾记载“星架坡(新加坡),暹罗(泰国)各埠多购用之。”




到了民国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百业萧条,

白土窑烧造业也基本处于半停顿状态,

所烧制的器皿工艺较前朝粗糙,

逐步走向衰落。


图片

△图源 西江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白土窑恢复生产,

白土缸瓦被民众大量使用。

而改革开放后,生活物资丰富,

人们开始更多地选择不锈钢、塑料等器皿,

白土窑烧制陶瓷工艺繁多、成本高,

逐步退出市场。

今白土窑已基本停产,窑址尚存。



图片

△结晶釉“四君子”镂空双层鱼缸。 图源 高要发布


白土窑器物种类丰富,

涉及面广,

大至鱼缸小至花瓶,

涵盖众多。

白土窑用于岭南庭院内的装饰,

以花盆、鱼缸、山石盆、

假山为主,工艺精美,

纹饰题材涵盖亭台楼阁、

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


图片

△地漏、天窗、柱础、烟囱等建筑构件。 肇庆市博物馆供图



据相关文献记载,

白土窑器皿有着“质朴坚牢”

“久而不渗”等优势。

白土窑烧制的建筑构件主要有

地漏、天窗、柱础、烟囱等,

质量甚好。

白土窑烧制的砚台、笔海、笔架、

油灯、墨水瓶、文房山子等,

成为书斋中的陈设雅玩。


图片



△西江日报通讯员 赵汝明 摄


白土窑陶器的工艺精细,

装饰图案蕴含民间文化特色,

其主题纹饰以人物、动物、

植物、图案为主,

技法主要有贴塑、捏塑、

堆塑、刻划、镂空、印花等。

常见的辅助纹饰有:

铺首衔环、水波纹、

席纹、万字纹、回字纹等。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历代白土窑精品,均由肇庆本土收藏家、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理事黄广康先生提供。其收藏以“广、博、精”为理念,历二十余载,坚持不懈地搜集白土窑器物,数量多达400余件,其中近一半为精品。本次展出藏品种类丰富,体系完整,雅俗共赏,得到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相关文物专家的高度认可。




图片


白土窑日用瓷器的种类特别广泛,

大多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广泛用于家家户户,

被称为“铁砂缸”流行一时。




白土窑器物胎质坚硬,釉色以青灰或泛金、泛银为主, 釉色明亮,历久弥新,自成一派风格,在古陶瓷中较为少见。


起重要的质感特征是"色青墨而坚,状如生铁”(民国《高要县志》),敲击时声音铿锵,发金属声,故俗称“铁砂缸”


在高要,以前很多人家中

少不了有一到两件白土缸瓦。



图片

△园林雅器。肇庆市博物馆供图


收藏者伦先生



在我小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家用铁砂缸来种花、种菜的,窑边有很多盆盆缸缸,旁边有条小河通往西江河,古时运输多靠水路,推测这些缸生产出来就通过这条河运往佛山等地。


这种缸种类繁多,用途广,

有用来装酒、酱油、大米等民用的,

也有种花、养鱼、蒸酒、腌咸菜,

材质硬、耐高温、耐腐蚀。




《高要县志》记载,用“白土缸瓦”装酱、醋、糖等物,“永无渗漏、 变味之虞。糖亦无溶湿。”体现出肇庆人民的生活智慧。




从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白土窑在明代已经形成规模。

到了清康熙年间,

不仅供应肇庆和岭南各地,

而且远销新加坡和泰国等东南亚各地。


图片

△白土窑上的纹饰。图源 西江日报


白土窑器物的装饰图案

蕴含中国民间文化,

装饰寓意吉祥,

如蝴蝶和花(欢天喜地)、

福鼠、方孔钱(福在眼前),

梅兰竹(君子气节),

佛手、石榴、柿子(多福多寿多子孙)、

瓜果藤蔓(瓜迭绵绵、子孙延绵)等。


图片

△清结晶釉开光贴塑“加官进爵”双铺首撇口瓶。黄广康 摄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

由于白土镇的白鳝泥资源减少,

以及基本农田的保护,

高要区“白土窑”烧制的

陶瓷器逐年减少,

末期已基本停止生产,

肇庆地区百姓家中司空见惯的

高要”白土缸瓦”日益减少,

逐渐变成了稀罕物品。

图片

△图源 高要发布

数百年走来,

土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的器物之美,

以及蕴含于内的本土民俗文化和烟火气,

需要大众细细品味。

趁此次博物馆土窑专题展之际,

来一场土窑文化之旅,

感受古与今的艺术碰撞。

更好地守护传承

这一岭南文化瑰宝。


来源:肇庆发布   西江日报    高要发布


肇庆.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