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惇衍:从端溪书院走来,深刻影响晚清政局60年的士绅巨擘(下)
2022-08-27 17:35:06 肇庆中学
“端溪真似画, 远客竟来家。 井碧三江水,楼红二峡霞。” ——胡森《端溪精舍题壁》 罗惇衍备受皇帝信任与器重。他文武全才,既能治民,又能治军,是一位有宰相之才的能臣,也是一位有着现代财税知识、能够着眼全局的理财高手。 财政部长 广东团练总局被撤销后,罗惇衍升任户部尚书,成为掌管清朝钱粮税赋的最高长官,也是最著名的财政部长之一。 由于常年打仗加上灾荒、战争赔款等原因,清政府财政极度紧张、国库年年告急。罗惇衍到任数年后,内忧外患中的清政府竟然实现了财政盈余。 上任伊始,清政府国库库存实银仅有七十余万两,与年底应支之数尚差两百多万两。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罗惇衍上任后立即奏请各省所允应征银两,严定数目,限两个月内照数解足至京,明定处分,以儆漠视,初步扭转了政府财政紧缺的局面。 针对京畿米粮短绌的情况,罗惇衍奏请放开民间粮米交易,同时将南方的粮米等通过海运至津并普免税课,此举不仅稳定了京畿物价,更是安定了人心。 同治三年(1864),罗惇衍上整饬仓储疏,指出各省州县设仓积谷,以备岁饥、兵粮之用。他提议谷仓非赈灾不能出粜,不得变价提用,对绅民捐资弥补仓缺的更应加意保全,此议得到执行。 太平天国之乱平定后,面对战后经济的恢复重建工作,罗惇衍针对一些省份“不以安民为主,只以剿贼为能”导致战乱不已的实际情况,上奏建议朝廷对业经收复之地,应责成州县以劝课农功为首务,尽快恢复社会生产。 从1862年开始,罗惇衍担任户部尚书长达7年。7年中,罗惇衍与部里僚属和衷商榷,开源节流,为洋务运动在中央和地方的蓬勃开展以及“同治中兴”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他离任时,清朝财政入不敷出的危机已大大得以缓解,并出现国库充备,盈余多达数百万两的局面,这在战乱频仍、内忧外患的晚清时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乱世能臣 罗惇衍生逢乱世,动荡的时局却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让他成为一代大儒、能臣干吏。他是晚清最后一批有理想道德人格的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匡扶社稷是他毕生的使命。 △“ 雪洞寒时松转盖,雪峰缺处桂开轮 ”罗惇衍书法作品 他以孔孟之道为宗旨积极入世。自入仕途后,注重个人修为,一丝不苟。他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理想。 他一生笃志理学,青年时致力于宋儒之书,后又与“倭仁、曾国藩、吴廷栋等相互砥砺,所得日深”。他与这些同僚一样,都是理想主义者,认为“义”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准则,主张“人之立于天地间者,在能明大义耳”。 所以无论是敢言直谏向朝廷举荐人才、培养后学,还是运筹帷幄亲自领兵上阵独当一面,亦或是后来殚精竭虑为国理财,皆是为了维护他心中的道统与秩序,为了实现传统士大夫的核心价值:修齐治平,匡扶社稷。 △罗惇衍历史人物诗歌集《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 他慧眼独具,最早举荐曾国藩去湖南办团练并大获成功,没想到最终他自己也成为一省的团练大臣,组织粤省民众抗击英法联军,几近成为湘军之后又一支地方部队——粤军的创办人。 他以自己的个人修养、儒学气质,举荐并汇聚大批奉行经世致用的士人,担负起复兴清王朝的大任。 他以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胶合,凭借一己之韧性与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向皇帝建言献策,以及举荐大批有匡扶社稷之才来重建社会秩序,最终深刻影响了晚清政局。 “致治本于育才” 罗惇衍出生在广东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状元之乡——顺德。16岁得以进入当时全省最高学府两广端溪书院学习。 △罗惇衍《椒生府君年谱》中关于就读端溪书院的记载 “端溪书院,为吾粤育才最盛之区”,当时书院的老师,不仅教授知识,更讲授为人处世的大学问。这大概也是端溪书院名人辈出的原因。 在端溪书院,作为科举时代的成功者,不论是进士胡森还是状元林召棠,他们不仅教导学子如何应举,更教学子如何做事与成事。 罗惇衍作为学子中的佼佼者,自然也少不了更多地受教于这两位山长。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大儒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立于我校东湖校区文化广场的状元山长林召棠铜像 胡森山长主讲书院12年,多年来以书院为家,与学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写了不少有关书院及本土历史文化的诗词。书院学子最为熟悉的或许就是那首《端溪精舍题壁》—— “端溪真似画,远客竟来家。井碧三江水,楼红二峡霞。征诗多白傳,辨砚识青花。昨夜东轩月,无人坐到斜”。 而林召棠山长,也是长期主讲端溪书院,他提出“致治本于育才”的教育主张,明确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对罗惇衍的影响可谓最为深远。而这种对教育和人才本质的认知,正是端溪书院多年办学思想的一以贯之以及潜移默化。 △“有经术通知时事,近文章砥砺廉隅”我校东湖校区南门门廊上山长林召棠的对联诗 罗惇衍步入仕途后,实际上将这一主张更加深化了。如果说教育是为国育才、为国储才的话,那么为政则要发现人才并人尽其才,使其为国为民所用。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道光二十六年(1846),罗惇衍初任安徽学政,大力推行理学,他以朱熹所订白鹿书院学规课士,扭转了渐趋浮靡的士风。监考时认真甄别,亲自与童生面对面评优斥劣,认真选拔人才,使安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才,鼎盛的局面。 △我校东湖校区剪影 罗惇衍一生爱重人才,不论背景出身,一律举荐揄扬,“人可举则举,毋限资历”。粗略统计,自他入仕以来,经他保举或引荐的官员中,位至中央或地方大员一级的就有林则徐、骆秉章、吕贤基、周天爵、曾国藩、倭仁、郑敦谨、袁甲三、吴廷栋、姚莹、吴昌寿、李福泰、岜寿等人,这些人全部都成为支撑危机四伏清朝的一代重臣,深刻影响了晚清政局整整60年。 1862年罗惇衍到京升任户部尚书。上任伊始,即具疏陈述“典学、敦孝、任官、爱民”之要。八月充顺天乡试副考官,疏请京外一体荐举人才。 同治六年(1867),罗惇衍上《特保循吏疏》,请推举循吏。 结语 历史选择了他,他也创造了历史! 罗惇衍从岭南两广端溪书院走来,他活出了当时士大夫的最高境界。 △我校府城校区剪影 “端溪书院,为吾粤育才最盛之区,力学经史、博采众长、济世为民;余力学文,到此应多敦行士;通经治国,他年望有济时方。”学生罗惇衍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1573年的端溪书院到1905年肇庆府中学堂,再到1949年广东肇庆中学,449年来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或许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无论是之前的端溪书院,还是如今的广东肇庆中学,对教育的初心与理想,始终没有改变。 “明经行修,立德树人”,今天的广东肇庆中学,将秉承一以贯之的书院教育精神,延续和发扬端溪书院多年办学思想并继续探索升华,以期培养造就更多的社会栋梁之才。 △坐落于端溪书院原址的我校府城校区
来源:肇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