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藏在肇庆城区里的老街巷,处处有故事……

2022-10-31 16:48:32 肇庆侨联

在肇庆

有很多有故事的老街

镌刻着记忆

诉说着独有的故事


图片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PART.01

 米仓巷 


在肇庆,有一条藏匿在

喧嚣闹市之中的数百米长街。

走进这里,

犹如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

这里便是——米仓巷


图片


01

这里的起源
与包拯修建丰济粮仓有关

图片
据史料记载,
米仓巷的起源与包拯当时在此地
修建丰济粮仓有关
宋朝康定元年(1040),
包拯到端州任知州,修建州衙、星岩书院等,
还修建了丰济仓(粮仓),
慢慢地附近形成了一条街巷,
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它称为米仓巷


南宋祥兴年间(1278—1279年),丰济仓和高要县署、县学宫毁于战火。元代初年,当时的官府在丰济仓原址修建广济仓。明宣德十年(1435年),广济仓恢复丰济仓名。


图片

图 |  彭泰章


康熙年间,为方便运粮,官府将丰济仓迁往城南门内,丰济仓(粮仓)改驻后营守备,从此不再作储备粮食之用,但从此留下“米仓巷”的巷名。


米仓巷全长约300米、宽约3米,

巷道两旁生活着大约几十户人家。

其中,差不多半数房屋

是清末民初的老建筑,

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楼房相映成趣,

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资料图
图片


02
这里有特色的包公井
图片

据记载,包拯在端州任职期间,

为了方便百姓用水、

防治病疫而主持凿井,

曾在三联巷和米仓巷等地开凿了七口水井,

后人称为“包公井”

一直保存至今。


图片图 | 梁亮


据记载,

此井是宋康定年间开凿,

井壁用青石砌成并设脚窝。


如今它位于一间空屋内,包公井的井台已多次抬高修建,最表面的井台使用的仍是红砖,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包公井虽多年未用,但井沿至水面约0.94米,井水仍然常年充沛、清冽。


图片

图 | 梁亮

该古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记录历史名人善政,

是最富有人文特色的名井。

2010年,“包公井”列为

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 | 梁亮



图片


PART.02

 阅江路 


在肇庆,

有这样一条街道:

它是城区最长的老街,

曾是清代肇庆学霸聚集地……

见证着一代代学子的求学之旅,

它就是“阅江路”



01
这里是城区最长的老街
图片


阅江路旧时曾有三埠、

迎祥、桂兴、擢桂和镇南

五条古街巷。

后来,这五条古街巷改为“东风路”。

1981年,市政府公布标准地名,

此地改称“阅江路”,

是城区最长的老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阅江路因毗邻

肇庆古建筑阅江楼而得名,

阅江楼初为崧台书院,

是文人墨客云集吟咏之所,

曾与高要学宫一路相连。

这里历来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浓厚,

当时是最为繁华的学区房一带。


图片

封疆大员冯誉骥的故居。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02
这里曾是匠人街市
图片

“阅江路”究竟形成于哪个时代?

肇庆史料没有记载。

据阅江路几位古稀老者回忆,以及其中一位老者手持的家谱可推测得知,这条街道形成于清代中期。


以前的阅江路,从头到尾并排铺的是三块麻石板,只有一米多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才将阅江路路面拓宽。


旧时的阅江路是一个匠人街市

充满了市井气息。

自晚清以来,阅江路几乎家家户户

加工香烛、蒲扇等物品,

这里的住户大多是来自高要乡镇,

以及顺德等地的手艺人。


图片

图 | 廖文奕


阅江楼的前面是大简圩码头,

西江流域的生意人乘船来到肇庆,

他们在大简圩附近的码头上岸后,

到大简圩和阅江路进行交易,

当时的阅江路街巷

可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图片图 | 廖文奕


如今,这条路在岁月中

积淀下浓郁的生活气息,

孕育着肇庆人勤俭、包容的品质,

展现着独特的岭南风情和魅力。

 



图片


PART.03

 明直街 


在端州城区,

还有一条千年古街巷,

流传着“一门两代三进士”的佳话,

名叫“升俊坊”,

也就是今天的“明直街”


图片
01

这里的街名源自一座庙

图片

这条街之所以以“明直”命名,

这里曾经修建的一座庙有关。

早在北宋庆历二年(1042),

升俊坊内建有一座庙。

宋宁宗赵扩在位年间(1168—1224),

时任南京府宣徽院正议大夫梁绍基

来到升俊坊定居。


自从梁绍基在那里生活,子孙品学兼优。后来人们把这座庙称为明直庙,其寓意有二:一是赞颂社稷的君主贤明臣子耿直;二是升俊坊内居民的聪明正直。


图片

图 | 彭泰章


升俊坊得文庙国学教化风气之先,梁绍基的后代人才辈出。梁绍基的两个儿子梁富、梁冠都是国子监宣教学士。梁斗南、梁世美、梁世英父子三人联袂中进士成了明直里的一段佳话,“一门三进士”更使得梁氏家族在肇庆成为文化世家的代表。


02
这里独具岭南特色
图片

时过境迁,

如今,“明直街”仍然保留着

岭南特色传统民居中特别的元素

——质趟栊门

民居主人无须启门即可看清外面情况,

不仅是当时最实用的防盗门,

还能兼具保持室内通风透气的功能。


图片

图 |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屋内面狭窄,

纵深细长,形似竹筒……

在明直街,

还有一间具有民国特色的民居。


这是辛亥革命后建成的砖混结构的现代式两层竹筒屋,它是研究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的实物资料。2016年被肇庆市人民政府录入“肇庆市历史建筑”名册


图片

图 |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这些具有独特岭南元素的民居,

使得小巷充满了悠久浓郁的岭南风情,

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展现着肇庆古城作为传统岭南城市

独特的历史风貌。


图片

图 | 彭泰章



图片


老街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也孕育着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些老街巷,你都打卡过吗?


来源:肇庆侨联     第四届世广会


肇.jpg